首播: |
CCTV-1 |
2月15日19:38 |
CCTV-新闻 |
2月15日19:38 |
|
重播: |
CCTV-新闻 |
2月16日03:45 |
CCTV-新闻 |
2月16日05:45 |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老礼儿说: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都临近除夕了,这个时候,谁不想守在家里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谁不得拿着一年挣的辛苦钱,急急忙忙地往回赶?可是在云南省昆明市,却有这样一群人,不敢回家。
2015年春节前夕,众多的农民工已经踏上回乡的路程,然而在云南昆明距离石林风景区不远处的一个工棚里,老胡和几个工友仍然没有回家的意思。
这些工友所在的工地叫石林御云林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占地10000多亩,有商业和别墅等设施,工友们为这个项目铺设消防管道,辛苦了一年。管道铺设完毕,眼看就要过年了,可他们就是无法拿到薪水。工友们决定再次找他们的包工头理论。
带领工人为御云林项目铺设消防设备的工头叫何兴德,按说,农民工的工钱应该由他支付,但他只支付了100万元左右,还差290多万元。他说:“因为甲方所有的工程款合同签订的是12月31号付到我95%,到现在10%都不到。”
无奈之下,何兴德决定和农民工一起去甲方,也就是御云林项目的业主方讨要合同规定的款项。半路上,他们遇到了一辆熟人的面包车。老何遇到的熟人是承包御云林项目的其他工程的工头,他们做的是道路管网、园林绿化等项目。他们告诉记者,甲方也没给他们钱,有两、三年了。
看来,拿不到工程款的不只老何一个工程队。不过,这次偶遇,两人给老何和工友们带来一个好消息,原来,前两天,项目业主通知各个项目的工头去领款,并且真的给了他们每人一张100万元的转账支票,2015年2月12日可以兑付。这样一来,老何也可以领取支票,支付农民工的薪水了。
虽然100万元远远不够工程和工资欠款总额,但是,这笔钱至少可以先解决一部分农民工的工资。听说自己也能领取支票,为了看看支票能否取出现金,老何和这两个包工头一起来到银行,然而,两分钟没到,他们出来了,因为银行说,不要让他们老开空头支票。
3人介绍,收到开发商的空头支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给了我一张就没有钱,今年又给我开了一张支票。我们从十月份开始要到现在,一直骗我们骗到现在,没看到一分钱。政府对他们下的这些东西,他们企业都置之不理,石林劳动监察大队责令支付农民工工资通知书、出警的记录,什么都有。”
从老何和两个工程承包人出示的各种文件上看,为了业主方欠款的事情,昆明市石林县风景区派出所早在2013年9月9日就召开过欠薪问题协调会,协调会上,业主方明确表示会在2013年年底前归还全部欠款。2014年7月4日,石林县劳动监察大队又对业主方发出责令付款通知书,责令业主方在2014年7月9日前足额付清农民工工资,过期不付,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规定,追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但是,这一切似乎对御云林项目的业主都没有什么制约作用。
看到又一次受到业主的欺骗,老何他们决定联合起来,一起再去业主方那里讨个说法。御云林项目开发商叫万方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万方投资控股集团在石林的项目办公室就在石林风景区的大门口。
虽然对支票不能兑现并没有作出满意的答复,不过,总经理曾开华承认了公司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事实:“我们正在筹集,而且我们董事长也是多次到石林来,跟政府一起来协商。我们的董事长到这边来以后,也跟当地政府开会的时候当面承诺的,今年春节前肯定把这些外面拖欠民工工资解决好。”
从表面看上,万方集团的还款的态度和决心听起来还不错,似乎欠薪风波很快就能解决。然而,现场出现的一个新情况让众人吃了一惊。旁边的一个人忽然说:“那曾总,农民工的工资帮助解决了,管理人员这一块怎么办?我们管理人员差了18个月工资。”
这个出来说话的人,居然是业主方,万方投资控股集团云南石林项目管理公司的雇员。原来,万方集团不仅拖欠工地上的农民工的薪水,连自己公司员工的工资也久拖不付。
欠薪欠到这样的地步,万方集团是不是真的没钱了?经过进一步了解,大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根据2015年1月27日万方集团上市公司最新的一个资讯,他们募集了22个亿,用于某项目开发。
有能力动辄几十亿元大规模投资,却没有能力付清几百万元的拖欠工资。不仅如此,万方公司员工发现,就在前几天,公司在上市公司的一个信息平台上,对外发布了这样一则信息:2014年公司盈利,管理费用有所下降。这样的信息让内部员工都难以理解。
有钱投资,没钱发薪。靠欠薪来达到管理费用下降,为自己的股票提供利好的消息,面对这样的公司,那位总经理的年底一定发薪的承诺,谁知道不会是另一张空头支票呢?因为离年三十毕竟只有两天了。
有钱投资置产、圈地扩张,敢把业绩说得天花乱坠,却长期无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还居然用空头支票糊弄人,甚至对执法部门做出的处理决定,都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这样的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它怎么能经得起公众的检验?对这样企业,政府更不能明里硬、暗里软。依法做出的处理决定、法律赋予的强制手段,这可不能成为空头支票,它会何时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