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人民日报的抗震救灾报道队伍中,有一位两鬓班白的新闻老将,他就是一直担任前线总指挥的龚达发。5.12地震发生后,年已57岁、心脏一直不好的他是带着速效救心丸赶到前线的。在灾区,龚达发忘我工作,每次余震,他都顾不上自己躲避,首先要和所有记者联系。
人民日报记者 汪晓东:电话打不通,发短信,一定要联系上,一定要让他们报平安。
龚达发带领人民日报记者深入抗灾一线,发回一篇篇生动有力、鼓舞人心的重点报道。他还把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励——”范长江新闻奖“的三万元奖金全部捐给灾区。
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 党委书记 龚达发:我看到灾区群众和基层干部在帐篷里传阅人民日报的时候,他们从报纸上看到党中央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记者的职业又更多了一层光荣。
在汶川大地震的无数报道中,这一组看似普通的图片却格外珍贵,这是新华社记者徐壮志发回的震后汶川第一组照片。地震发生后,既是记者也是军人的徐壮志接到命令后5分钟就赶往机场,在颠簸的直升机上,他让机械师抓住腰带,自己探出机舱,拍下了这一组宝贵的照片。此后,徐壮志不畏艰险劳累,在灾区连续奋战十天,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他始终为自己是大地震中恪尽职守的新闻战士中的一员而自豪。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采编副主任 徐壮志:我记得在北川的时候那一次,正好唐家山堰塞湖有垮塌危险,要求紧急撤离,在所有的撤离中,你看,有好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拿着相机往里跑,都是同行,都是咱们的同行。
责编: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