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近来,互联网上一群被称作“威客”的人日益活跃,他们通过参与智力劳动获得收入,把智慧、知识转换成实际价值。这一新的网络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半年前,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陈怡还是一名家庭主妇,如今她却成了网上有名的职业“威客”。这半年时间,陈怡在威客网上已经成功竞标了十几个任务,赚了一万多元钱。
威客 陈怡:(我主要)是做设计、标志、企业形象,还有网站、动画这类东西。我刚上威客网站那时候(收入)可能就两三千元、三四千元,但是每个月越来越多客户发现你,每个月资金收入的增长会越来越多。
“威客”最早出现在2005年,指的是把智慧、知识、能力通过互联网转换成实际收入的人。英文名称为witkey,意思是智慧的钥匙。在一些相关网站上,个人和企业只需要发布任务公布报酬,天南海北的“威客”就会通过竞标来争取接下任务。这些任务小到为人取名,大到产品设计应有尽有。报酬也根据难度不同小到几十元大到上万元、甚至10万元。
某企业市场部经理 常飞海:一般一个任务都有40多个稿件供选择,水平确实还是比较专业。
某威客网客户总监 李彬:有个唐山的叫王宝明的会员,他挣了差不多两三万块钱,这样的例子很多。
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共有各种类型的威客网站40多家,威客的数量超过60万人,包括设计师、程序员、撰稿人、策划人等各个职业人群以及在校大学生、甚至残疾人。由于威客提供的智力成果容易被盗用、模仿,因此如何保护威客的知识产权、如何规范威客交易成为新的问题。
威客 吴燕:有些招标人会重新注册一个用户名,克隆你的作品,最后自己跟自己成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坚决维权。
业内人士分析: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未来三到五年内,“威客模式”将打破劳务信息的地域限制,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通过网络获得平等的劳动机会。
某威客网站站长 阿康:(比如)在山东东营或者河南驻马店这种城市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北京、上海甚至美国的公司提供服务。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是提供了一种公平的竞争的机会。
责编: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