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清晨,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先生在同一天先后辞世,一个时代随之而去。他们,同是山东人,同是北大教授,竟然这么巧合地在同一天离去。他们,同是大学问家,同样的低调谦逊,同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央视《大家》栏目的主角。大师已逝,风范永存。
2009年7月17日13点至14点,央视《大家》栏目制片人:张涛,主持人:曲向东,编导:王成辉 郭改云作客央视网直播间,细述零距离接触两位“国学大师”的点点滴滴,共同感触他们平凡背后的伟大。
央视网主持人张莹,《大家》编导郭改云、王成辉;主持人曲向东;制片人张涛(从左至右依次)。
曲向东:刚才说任老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两位先生还是两个特别不同的极端,任继愈先生思考问题都是特别大的问题,特别宏观的问题,特别终极性的问题,比如说他一考虑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应该是往什么方向,中国教育的命运和前途应该往什么方向,宏观的问题,在他的思维当中没有“我”这个字,没有我任继愈这个字。
季老呢,他往往把一个问题可以想得非常小,比如说研究领域,他研究的这个领域是一个非常窄的领域,所以我们当时策划他的节目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决定的就是不谈他的学问,因为根本谈不懂。当时采访任继愈的时候,他俩的关系不错,他说有一次我问季羡林,你研究的那个东西有多少人懂?梵文,当时问的是梵文,然后他说,大概一千人吧!当时谈印度全国大概一千人,到了中国肯定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作为这么一个学问,为什么特别重要?在说梵文的那个时代,中印两国包括整个亚洲的区域,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交流期间,那一段期间很多的历史,很多的文献是用这种文字记载的,假如说今天没有人懂这个语言的话,我们跟这段历史就脱节了,你根本不知道,你没有办法知道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甚至我们今天很多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历史跟现实的关系,他们做这个学问尽管非常的窄,非常的小,但是解决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问题,这是从学术领域的角度来讲的,很窄。
季老写文章,很多的文章,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从我出发的,这跟任先生很不一样。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会通过这个世界来体验外面的世界,来反映我们的外面世界,外面世界的战争,如果他内心没有发生战争,战争就不存在,他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季老写的很多文章你看关于人生的文章,我们到今天很多年轻人非常愿意读,真正在老百姓当中,大众当中对季羡林先生的认可或者说接受,除了我想人云亦云的很多,有人并不懂他在研究什么,但是我想很多人是因为特别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很多人把他的文章当中的一些话当做精神食粮。
马未都的博客里面有两句话,任继愈先生的话是“惰为万恶之源”。季羡林先生的话是“不完美才是人生”。我们问他你这一生完美吗?他说哪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啊!他是这么讲的,他的人生有很多的残缺。
王成辉:尤其是一辈子解不开的一些东西,季老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不在,他一辈子自责自己,现在他去世以后有一个遗愿,要把自己藏在母亲的墓碑旁。
曲向东:虽然他的梵文研究得非常好,但是他是非常非常传统的中国人,而且他对人生的态度,这种豁达的态度也是很受中国的一些传统学术的影响。马未都先生说,从人生终结往回看的时候,他就这么告诉自己。
相关新闻:
任继愈:惰为万恶之源
曲向东:采访任继愈先生很“过瘾”
《大家》:季老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
季羡林:回国后,我亲吻大地
《大家》编导:5月底最后一次见季老
《大家》选择嘉宾:重在传承精神财富
季羡林:在“二战”炮火中完成论文
责编:陈曦霞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