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过去了整整一年,作为记者,他们用心灵、用镜头、用文字,感受着、记录着、思考着一个民族化解苦难、领悟坚强、走向新生的全过程。从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到一座座“伤城”重建新生的每一天,他们在现场见证着历史。在废墟之上、镜头之外,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5月1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震区归来做客央视网《记者归来》栏目,独家解析你可能不知道的“汶川一年”。
记者 庄严
主持人:现在是不是还有志愿者帮助他们?
庄严:有,但是非常少,做这种心理援助的非常少。我拍了一个我的女主人公,她一个人要做六项工作,她是镇长助理,要负责计划生育,要负责六个村庄的安置房重建,负责外来群体接待,还要负责宅基地的土地纠纷,还是会计。
主持人:而且还要承受失去自己孩子的痛苦。
庄严:没错,我看到她去看一个再度怀孕的妇女,我们听到一个灾区的母亲再次怀孕了觉得是好消息,但是对他们来说做这样的决定,和把孩子生下来很艰难。有的人很容易睹这个孩子想那个孩子,还有妇女有这样的心理障碍,觉得再有一个孩子对不起死去的孩子。简单说计划生育,好像我们没有太多感受,但实际上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大部分失去孩子的妇女都已经40多岁了。我看到她去看一个妇女,感觉她们关系非常好。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了,她还要去安慰别的失去孩子的父母。我觉得这种工作是很残忍的,如果是我们孩子没了,这种工作你做得了吗?还不是说等你修复好了,有了过来人的感触了,再去帮助他们。那时、那景需要做这些,你做得到吗?我做不到。
主持人:什么支撑她能做到这些?
庄严:我觉得没有办法,一种是灾难发生之后的这种大爱,人本性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她一个劲说我愿意。我问她有没有其他可以搞心理援助的人?她说没有,地震刚发生的时候有一些,但是后来就没有了。这只是一方面的志愿者,另外别的方面的志愿者也非常缺,很少有人在那儿。我觉得这很正常,我觉得不能指责他们去了又走了,但是那个地方特别缺人,不管是做心理援助的,还是物资上的那种很硬的,比如说地震发生之后很多地方滑坡很厉害,所以选址、建房等方面需要很专业的知识,不是说这地方有一个空地,咱们建起来吧。一个房子选址要进行很多次。一个干部开玩笑说,以前不知道做干部还要做这些,要了解一块砖多少钱,这个地方有没有地质灾害,需要很专业的知识,这种很硬的活也需要有人。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