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卫星潜艇 美俄英法对对碰(图)

 

CCTV.com  2009年02月25日 09:2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这是2月16日从英国国防部获取的“前卫”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照片。新华社/法新

  卫星剐蹭:高边疆上危机四伏

  北京时间2009年2月11日零时56分,一些使用美国铱星公司提供通信和数据服务的用户发现,他们的系统突然出现莫名其妙的“塞车”现象,个别用户的通信服务甚至中断。面对突如其来的“通讯故障”,大概没有一个用户会联想到,在自己头顶上方的地球轨道上,此刻出了点小岔子。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隶属国防部的美国空间监测网,成为第一个对“通讯故障”做出合理解释的单位。为监测网提供24小时服务的工作人员观测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大约8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两颗卫星以超过每小时2.5万公里的速度轰然相撞。

  其中一颗是美国在1997年发射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它是铱星公司属下66颗通信卫星中的一员,和其他65个兄弟组成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网”,为包括美国国防部、海上作业人员、两极科研人员在内的30多万用户提供全天候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重量大约有560公斤的“铱33”相撞前已经在太空服役11年。

  另一颗是来自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它的块头比美国卫星大一倍,体重达到一吨。这颗军用通信卫星在1993年升空,目前已经报废。从空间监测网随后公布的示意图看,两颗卫星的轨道呈十字交叉,所以确切地讲,两颗卫星发生了侧向剐蹭而不是迎头相撞。相撞造成大量碎片散落太空,可以初步确定的大碎片,就有600块之多。

  事故发生之后,当事方均用“意外”表达自己的态度。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承认,相撞是美国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所致;铱星公司则表示,这是“一次机率非常小的事件”。的确,自从人类在1957年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轨道,类似的事件还是第一次发生。

  事出意外,影响“有限”。相撞后形成的两团碎片云位于国际空间站上方的轨道圈,即使被地球引力吸引到下层轨道,对拥有变轨能力的国际空间站也不一定构成灭顶之灾。此前,国际空间站为躲避其他太空垃圾,已经十多次成功变轨。对铱星公司来说,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这种可能,所以整个系统采用互联设计;“铱33”的意外死亡,只会造成“流量过载”的肘腋之患。在未来30天里,公司准备“把一颗在轨备用卫星迁入星群网络”,彻底弥补“铱33”缺失带来的所有通讯损失。事故当天,铱星母公司股价仅仅下跌了3个美分。

  自从第一枚火箭发射升空,数不清的人造天体便围绕地球轨道上演太空漫步。美国宇航局统计说,仅在轨道上运行的大块人造天体(正在运行或者已经报废的卫星和火箭残体),就有4000个之多;还有大约6000个可以看到并跟踪的太空垃圾碎片;至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更是超过20万个。垃圾与垃圾之间的碰撞,早就不是新鲜事;卫星与卫星之间的意外接触,其实“只是时间问题”,迟早都会发生。

  2005年1月17日,位于南极上空885公里的轨道上,中美两国火箭残骸,也曾有过一次亲密接触。一个,是美国1974年发射升空的雷神火箭推进器(Thor Burner 2A)的遗弃物,在美国太空碎片监测系统中,编号是07219;另一个,来自中国的长征四号火箭残体。1999年,这枚火箭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轨道之后,其第三级推进器残体滞留太空。半年之后,燃料贮箱里残留的推进剂意外爆炸,产生了316块碎片,其中编号26207的只有0.06平方米的一块碎片,在太空徜徉了五年之后,和那块漫步太空31年的07219撞到一起。碰撞的结果,26207号碎片的近地点轨道下降了14公里,而美国火箭废弃物当场撞碎,一分为四。在这次碰撞前更早一点,1996年的7月24日,一块“阿里亚娜”火箭残骸以每秒14公里的相对速度,把法国一颗正在工作的电子侦察卫星的重力梯度稳定杆撞断,后者立刻翻滚失效。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碰撞并不能使碎片湮灭,只会制造连锁反应,埋下更多碰撞隐患。因此科学家早有担心,一旦太空碎片达到临界饱和点,新的航天器将无法进入1000公里以下的近地轨道空间:“我们也许要等很久,但是危险始终存在。”1960年,美国成立了空间监视控制中心,到2005年已经在全球拥有16个观测站,12台用于深空探测的光电望远镜、六台机械跟踪雷达和六台相控阵雷达昼夜巡视天空。太空中凡是超过10厘米的飘浮物,都在监测之列,编号跟踪。2005年4月11日,控制中心通过美国宇航局网站发布消息称,当前共有9494个监控目标登记在案,俄罗斯占有4062个“席位”,排名第一;紧接其后的美国,数目是3945个;中国以351个排名第三——这些数据,目前仍以每年新增200个的速度不断扩容。事实上,公众能够看到的数据,已经是美国航天司令部(USSC)审核之后的解密数据。

1/4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