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这两个长期隔绝的大国实现了第一次握手。从中美两国交往大门打开的那一时刻开始,这两个拥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的国度就经历着风风雨雨的磨砺。值此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当年建交过程中的亲历者披露了难忘的破冰细节。
美国民主党人吉米·卡特1977年1月就任总统,同年8月和次年5月分别派遣国务卿赛勒斯·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磋商中美关系正常化。
布热津斯基现年80岁,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尤其是他首次访华期间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交谈、交往和“约定”。
1978年5月20日,晚春时节,布热津斯基乘坐美国副总统专机抵达北京。布热津斯基的助手米歇尔·奥森博格告诉他:“赶紧看看谁来接我们,如果是外交部长,就说明中国人把这次访问升级为更为重要级别了。”
布热津斯基透过舷窗向外看,见是时任中国政府外交部长黄华前来机场迎接,不禁暗自高兴,推断自己这次访华应该不会像国务卿万斯那样空手而归。与邓小平首次会晤时,宾主前往北海公园“仿膳”餐厅共进晚餐,让布热津斯基感到意外。他如今依然记忆犹新:“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邓小平邀请我吃饭。”
“用餐期间,我们进一步讨论实现关系正常化问题。他告诉我,他‘只有3年了’。我不清楚这是指他的健康还是他的任期,但我猜测他是想告诉我,如果美方有意,他希望能在3年内快速推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我告诉他,‘你用不了3年就会到美国,我将在我家招待你,与我的家人一起吃正宗美国餐’。他说‘我肯定去’。果然,7个月后,1979年1月,邓小平来到华盛顿的第一个晚上,他和他的夫人来到我家,与我和我的家人共进晚餐。”
一句取消建交玩笑 差点急晕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4年总统任期内,他没能访问中国,却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卸任后,他至少8次访华。
就中美建交30周年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这位现年85岁的老人声明:“我的生日是10月1日,与中国国庆节同一天。所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总是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简直是命中注定。”
1976年11月当选总统后,卡特意识到,美中没有外交关系的状况“非常需要改变”,“我着手与中国领导人联系,特别是邓小平,我们从白宫直接与他开始远距离秘密谈判。”
卡特在1978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国务卿万斯起誓保守秘密。我决定不让国务院知道谈判细节,免得国会和公众知道后会强烈反对……大部分发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由我和布热津斯基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
在日记中,卡特记录了一段插曲:“我告诉布热津斯基,中方取消了建交决定,他差点当场晕倒。我赶紧告诉他,我是在开玩笑。”他在日记中还写道:“我要向所有美国人民说明这一点并愿为这一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
最终,1978年美国东部时间12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建交公报。”
卡特当初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估计他1979年6月成行,却得到中方1月成行的答复。
1979年1月28日,中国农历新年初一,邓小平开始对美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卡特为邓小平安排一场文艺演出,最后节目是大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这以后,卡特记得,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在某一天美国东部时间凌晨3时从北京致电白宫。“普雷斯说,‘总统先生,我实在不愿意打扰你睡觉’。我说,‘肯定发生了危机’。他说,‘不是,我正和邓小平副总理在一起……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我说,‘当然可以’。普雷斯说,‘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我说,‘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他说,“这一小插曲显示了我和邓小平之间良好的关系。”
基辛格访巴以肚痛为由秘飞中国
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亨利·基辛格1971年7月9日经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转道北京,秘密访问中国。基辛格一行4人,其中包括他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洛德时年33岁,现年71岁,这几十年间一直参与和关注美中交往,在美国外交界获称“中国通”。
基辛格秘密访华,缘起于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1970年11月访华,向中方领导人转达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口信:美方愿派高级人员与中方高级人员对话。在叶海亚·汗协调下,美中商定基辛格访华日程。
基辛格7月8日飞抵伊斯兰堡,在叶海亚·汗举行的晚宴上以肚子不适为由离开,前往巴方总统别墅“治疗和休养”,次日乘坐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专机飞抵北京南苑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访的第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