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日 图表:研究显示美国媒体选举报道偏向奥巴马 新华社发
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从初选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几经较量,民主党推出首位非洲裔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共和党不仅让72岁的麦凯恩当上了总统候选人,而且挑选了美国第一位女性为竞选搭档,创美国历史之先例。不管选举结果如何,美国将出现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或首位女副总统。根据目前的民调,奥巴马的支持率明显领先于麦凯恩。奥巴马入主白宫,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看起来似乎毫无悬念,其实仍有不少看点,依然存在各种变数。
首先,奥巴马入主白宫,年轻选民参加投票的人数至关重要。奥巴马从竞选开始一路走来,一直得到美国年轻人的热烈拥戴。他们对美国的现状感到失望,想改变现状,改变制定政策的体制。奥巴马提出的竞选口号“改革”的理念让年轻人疯狂,使他们中大多数成为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
美国有4000多万18岁到30岁的选民,他们中约有55%的人支持奥巴马,而支持麦凯恩只占32%。年轻人过去并不重视投票活动,在2004的大选中只有大约2000万年轻选民参加了投票。奥巴马的这次竞选活动已经把年轻一代发动起来了,许多人正在使用互联网的各种网站,联络各自的朋友同学,敦促他们踊跃参加投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敦大学学生安德森认为,所有的年轻人今年恐怕都会去投票,投票率肯定会创历史之高。这无疑对奥巴马是一个“福音”。
其次,种族问题是在美国大选中谁都不想提及,而谁又无法回避的事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份民调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种族问题不是他们考虑这次总统大选投票的主要因素。只有5%的受访者认为种族问题会是他们投票的唯一考虑因素,有11%的受访者表示,种族问题会是他们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人们仍然怀疑,美国民众在接受民调访问时,对种族问题很有可能没有做出真实的回答。人们对所谓的“布莱德利”效应记忆犹新,即部分美国选民口头上说支持黑人候选者,实际上投票给白人候选者。
布莱德利是一位非洲裔美国人,曾任洛杉矶市长,上世纪80年代曾两次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当时他的民望很高,各种民调显示,他一直领先对手5%以上,但最终却以较大差距败北。专家认为,目前,美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族因素可能会对于一些非民主党选民有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奥巴马获胜的几率。话虽这样说,但谁也保证不了在正式投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也许是奥巴马最大的隐忧。
再者,美国媒体在有关本次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倾向奥巴马的现象显而易见。根据对报纸、网络和电视新闻的统计,尽管对奥巴马的报道也不都是正面的,但是对麦凯恩的报道却一直以负面为主。在有关奥巴马的媒体报道当中,负面的不足三分之一,而有关麦凯恩的报道,正面的不足五分之一。许多报道都是在讲麦凯恩民调下滑或落后。
但也有人认为,如今众多的美国媒体宣布支持奥巴马,并不代表他就赢定了。在2004年总统大选中,《纽约时报》等42家报纸旗帜鲜明地宣布支持克里,大家一度都以为克里必胜无疑,但小布什最终仍以微弱优势获胜。现在谁也无法完全保证,奥巴马不会“步克里的后尘”。
另一看点是,美国华人参政意识与政治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两党总统候选人都在尽力争取华人的支持。美国华人向来是个低调而保守的群体。然而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华人选民正在成为一支相当关键的选民群体。美国官方的华人人口数字是354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强,他们的分量在整体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在一些两党竞争激烈的选区,华人选票可能会成为两党胜负的关键。
如在弗吉尼亚州,奥巴马阵营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华裔选民集中的地区,派遣会说华语的志愿者去拉票,甚至挨家挨户地做工作。麦凯恩阵营也不甘示弱。麦凯恩承诺一旦当选总统,他一定会在政府高层重用亚裔参政,尤其是具有双语能力的美籍华人,让他们为美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发挥出各自的所长。
记者28日出席了华盛顿地区华人社团与奥巴马和麦凯恩和竞选团队代表直接对话的会议。双方代表对选民提出有关移民、种族、就业、经济危机、中美关系、美台关系以及反恐等相关问题,都小心翼翼地逐一回答。组织者表示,通过这种形式,呼吁华人社区选民积极参与投票,“关注美国政治,传递华人声音”。
从历届的选举来看,大多数华人倾向支持民主党,因民主党在移民和社会福利方面能使中产阶级的华人受益更多。一些高收入的华人则大多支持共和党。
离11月4日大选只有3天时间了,从目前的情况看,奥巴马占尽优势,他提出的“变革”理念迎合了多数美国人求新求变的心理;而麦凯恩除了年纪太大、还深受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拖累,处于弱势。总之,麦凯恩的竞选历程要比奥巴马艰辛得多,但最终胜负如何,到投票结束时才会“水落石出”。
责编: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