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法英提议接纳中印等国 美日力拒八国峰会变阵

 

CCTV.com  2008年07月10日 11:0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专题:胡锦涛赴日本出席八国集团会议

  9日结束的北海道洞爷湖八国峰会是历届以来与会国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除了美、日、英、法、德、意、加、俄这8个正式成员外,还有中、印、巴西、墨西哥、南非5个“新兴工业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尼,以及阿尔及利亚、加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7个由东道国日本特邀的非洲国家与会,可谓盛况空前。

  虽如此,各国观察家和舆论对这届峰会并未寄予太多期望。

  按照会议议程,本届峰会的主要议题为全球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和原材料价格暴涨,以及治理地球气候升温问题。此外,还有对非洲援助、朝鲜半岛核问题、津巴布韦政治危机等问题。显然,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绝非3天的坐而论道所能解决。而且,像粮食、石油及朝鲜、津巴布韦等问题涉及面过广,许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并不在G8名单之列。因此,仅靠现有的机制,G8各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因如此,不论正式成员还是列席各国,对正式议题达成何等共识或决议的期望值并不高,而将希望寄于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收益上。

  G8与非洲与会领导人的会晤,被刻意安排在第一天。这本身极富象征意义。

  G8各国会上重申3年前的一系列对非援助承诺“继续有效”,布什等人还提出建立国际援助非洲协调机制的新构想,强调“不仅应兑现过去承诺,更应为未来协助非洲建立有效机制”。东道国日本更是忙前忙后,殷勤备至,与以往G8诸强的扭扭捏捏、推三阻四实不可同日而语。

  粮食和石油问题不但棘手,而且在生物能源和石油补贴方面,G8与其他国家意见相左。即使G8内部,也颇有分歧。但在严峻形势面前,G8内部的共识显然在逐步加强。尽管会议还未结束,福田、默克尔等多位领导人已公开表示“生物能源的发展不应危及粮食安全”。一向坚持强推生物能源的美国也不再如往年那般高调。在取消石油补贴方面,各国的观点也在显著接近。

  被认为最困难的“减排”问题,据福田康夫首相宣布,各成员国已达成一致,“誓言”在2050年前达到50%减排目标,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这一目标长期以来一直为美国所推诿。去年峰会时,美国虽遭受强大压力,最终也只拿出个“认真考虑减排”的含糊声明。

  关于对非洲援助的承诺,3年前的苏格兰鹰谷峰会许诺更多:减免贫困国家债务,至2010年将每年对非250亿美元援助提高1倍,还承诺特别提供250亿美元的援助。可实际情况却是:2006年G8成员国对非洲援助比2005年少了7亿美元;2007年又比2006年大幅降低;而250亿美元的“特别援助”至今只有60亿左右到位。非盟主席让平曾直言不讳地指出,非洲需要的不是承诺,而是承诺的兑现。

  关于粮食和石油,尽管此次各国较以往更重视,决心也更大,但所面对的形势不一,各方立场也仍有较大差距。利用峰会之机,拿出个看上去很美的共同声明不难,而切实解决这两个近来困扰全球的老大难问题,恐怕非一次峰会所能办到。

  进展最出乎意料的“减排”,其实也依然前景不明。终于松口承诺“减排”的美国随即推动其它成员国,让它们力压中、印等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而5大新兴工业国家却在7月8号通过一致声明,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在2020年至少将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排放量的25%-40%,到2050年更降低80%-95%。在他们看来,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减排”义务,而不是如南非代表所言,“只知道空喊口号”。

  关于G8构架本身的议论,也是本次峰会的一大焦点问题。

  G8的创始国法国和英国在会议前和会议中一再主张,应将中、印等新兴国家接纳进G8。

  英国《经济学家》前主编比尔·埃莫特更是直接建议,剔除名不副实的加拿大,将中、印直接纳入G8,因为“非如此则无国际代表性,几乎不足以解决任何国际性政治、经济问题”。

  但这些建议却遭到前所未有的、直截了当的杯葛。美国罕见地公开反对G8变阵。日本更是出于私利而再三阻挠。

  尽管中、印等国未必有意愿加入G8,但这样的态度显然绝不会让人感到舒服。

  有讽刺意味的是,美、日等国一面力阻这些新兴国家加入G8,同时却对他们提出种种要求,如货币升值、减少燃料补贴、解除粮食市场限制、在“减排”问题上“多做贡献”,等等。

  法国《解放报》7月7日社评就此指出,一方面让这些重要国家坐在难堪的桌子边角旁听,另一方面却指望他们承担与坐在正席者相同的义务,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责编:荀志国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