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国际经济发展走势热评:全球通胀 从潜伏走向现实

 

CCTV.com  2008年02月25日 06:51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讯 全球性通货膨胀现象的蔓延备受关注,有专家甚至认为,这将是2008年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

  经历了连续5年的较快增长之后,世界经济正在面对物价普遍上涨这样一个“副产品”——无论是食品、汽油的价格,还是教育、医疗保健的费用,都在日益上升。通货膨胀的“星火”,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燎原”,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蹿至创纪录水平:新加坡达到25年来最高纪录;美国创17年来新高;沙特阿拉伯处于16年来最高线;瑞士升至14年来最高点;一向强调“挤压”通胀率的欧元区,今年1月也以3.2%的水平达到14年来最高值……这个单子还可以拉长。据高盛公司的统计,截至去年11月,全球通胀率为4.8%,比上年高出两个百分点。

  种种迹象好似重演上世纪70年代,石油、工业原料、粮食等世界性商品呈现稀缺状态所导致的世界性通货膨胀。沿袭结构理论的分析思路,人们可以依稀感到,当初那种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在不同国家传递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杀伤力”和“杀伤面”都可能更大。眼下全球市场的高油价、高粮价,势必更容易、更迅捷地连锁传输到其他商品的价格上,从而影响全球市场供求变化,冲击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从国际货币数量角度分析,当前的全球高通胀与一些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联。美国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国际经济项目主任斯蒂尔认为,美国正在向国外输出通货膨胀,美联储过于宽松的利率政策,尤其会影响那些仍然采取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政策的国家。众所周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去年9月以来累积削减利率2.25个百分点,大大刺激了消费增长;作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美元的持续贬值又直接推高了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另外,日本实施多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也被认为对通胀的“普及”发挥了助推作用。

  全球性通货膨胀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对不尽相同的课题。由于次贷危机阴影与通胀魔爪共存,欧美发达国家在促进增长和控制通胀的问题上进退两难。在通胀率上升,同时经济前景看淡的情况下,人们最担心出现“滞胀”的前景,那几乎是一种令人无计可施的局面——经济下滑时,通过提息来控制通胀,就会加剧需求甚至就业的停滞状况。欧元区当前更难,为了抑制通胀,它很难跟进美联储的降息政策,但是次贷危机的辐射,又使其急需刺激经济的手段。美国则必须防止消费高企的形势导致投资者倾售美国国债,从而进一步冲击美元。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接过世界经济增长“接力棒”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既要确保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又要控制通胀的重要课题。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未处次贷危机的“震中”,新兴经济体出现“滞”的危险系数要小一些。国际金融研究机构的一份报告指出,新兴经济体当前需要重视资产泡沫化倾向,适度收紧货币政策,以防经济“硬着陆”。很多学者认为,亚洲国家当前的日子还比较好过,因为亚洲国家能从较低的货币比价中获得空间来抗衡价格压力,并借此吸引投资者。

  归根结底,确保经济平稳,才能使抵御通胀的货币手段发挥良效。因此,世界经济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保持稳定发展。在此不妨听一听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里茨近日对“潜伏”的全球滞胀发出的警告:至关重要的是,各国货币当局要对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做出适度的反应——“挤干”通货膨胀未必很难,但是“滞”的代价必然很大,不可不防。 (吴绮敏)

责编:王玉西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