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国大选如戏:“干巴巴”胜过“神兜兜”

 

CCTV.com  2008年01月11日 08:09  来源:新闻晚报  
[内容速览]   美国人都明白,大选就是场大戏。美国人也都明白,总统的力量有限。赢得了大选,还得祈求他的党派赢得议会,否则,什么也干不了。
专题:2008美国总统大选

  

    2008年1月9日 图表:希拉里和麦凯恩在新罕布什尔州总统预选中获胜 新华社

    美国人都明白,大选就是场大戏。美国人也都明白,总统的力量有限。赢得了大选,还得祈求他的党派赢得议会,否则,什么也干不了。

    可是,既然明白,为什么还都那么投入?为什么候选人拿大把的钱在那儿扔,大小企业都寻摸着怎样给捐款是最佳方案,而选民都如痴如狂?

    其实,答案也蛮简单。因为这场大戏,是全民在参演。大选实际上已成了一个精密仪器,把美国所有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元素都调动了起来,变成一个测试美国制度的质检过程。它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候选人的运作能力,还包括党派的民众基础、人才储备、应对变化的能力、获得资源支持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政治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吸引媒体关注的技巧,当然,还有政策的制定取向。

    在这个四年一度的测试过程中,民主、共和两党自愿也罢、被迫也罢,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政治纲领,作出符合时代变化和民众需求的调整,使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的民众基础差异不断缩小,政策分歧日渐狭窄。

    在大的政策方向和市场主义的趋同的基础之上,双方的传统势力,和对待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分歧,变成了竞选主张中的主要话题,比如宗教信仰、比如同性恋婚姻、比如堕胎自由,都放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

    不过,即使是这些事关美国人生活的政纲,也不是关键的关键。因为美国人渐渐明白,候选人的承诺,往往事后并不一定兑现。候选人的嘴,就像保险经纪,谁信谁倒霉。

    所以,决定大选成败的最后关键,是这样一些干巴巴却又精细无比的“技术性”数据——候选人的个人和家庭形象、宗教立场、政治纪录、与媒体的关系、竞选团队、筹款能力、对少数族裔的动员能力、应用文化因素(比如互联网)的能力,甚至细微到他们在辩论中的插科打诨、他们与选民接触中的表情……

    这些看起来细枝末节的因素,才能最终衡量一个候选人治理国家才能、关心民众与否的最后标准。如何处理这些细微的“大事”,成为了候选人团队设计选举策略的巨大难题。稍有不慎,则成了一个滑铁卢。2004年民主党候选人迪恩,在民意基础明显领先的情况下,因为一声怪叫,旋即被踢出选举。选民的理由很简单:这么一个无法自我控制的人,不能成为领袖全国、直面复杂世界的理想人选。

    于是,我们观看这场大戏,有了一些硬性的指标。就像京剧里的水袖,电影里的特技,只有通过这些技术性的分析,才能够知道美国的制度如何被检验,也才能知道候选人如何之成败。技术性击倒,是顾盼这场大选的最佳工具。制度的运作不是一些干巴巴的原则,而恰恰是由技术所构成的细节来实现。 作者: 连清川 《普知》杂志执行编务

 

责编:李秀伟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