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台湾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民俗游,重拾春节传统文化遗产

 

CCTV.com  2008年02月12日 07:4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2月11日专电(记者艾福梅)春节旅游千姿百态。而在今年,民俗游成为最大的亮点。

  民俗游成为春节旅游亮点

  “二三二四,扫尘祭灶。”古人为何扫尘?祭灶有何传说?具体该怎么做?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有农村老汉现场展示古人如何扫尘、如何祭灶,旁边的讲解员则把祭灶需要摆放的供品以及跟扫尘祭灶有关的传说娓娓道来,让游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这是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中的一幕。

  据了解,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在春节期间,集中向游客展示有关除夕和春节的绝大部分习俗、文化,并邀请游客参与其中,共同分享春节的传统年味。打年糕、扫尘祭灶、画糖人、捏面人、皮影戏、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这些历经千年的春节民俗一一展示在现代都市人面前。

  无独有偶,春节期间全国众多旅游点都推出各种形式的民俗旅游。在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举办“游周村古城,过民俗大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包括赏花灯、猜灯谜、戏曲展演、民间杂耍等活动;在安徽乾县,则推出了可供游人参与的打食桃、裹粽子、写春联、辞岁、扎灯笼、拜祖宗、拜大年等系列民俗活动,还组织地方民间艺人表演极具特色的地方小唱、民间歌舞、民俗婚礼等。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信息显示,城市周边游开始升温,城乡民俗旅游进入旺势,各地举办的庙会、游园会等活动有序展开,游客踊跃参与。

  民俗传统亟待重拾

  事实上,回归传统的“集结号”早已吹响。今年,除夕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也被列为法定节日,这标志着我们在重拾传统的行动中又迈进了一步。

  然而,除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渊源和内涵,却让大多数的年轻人产生了迷茫,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传统民俗丢失的结果。因此,民俗传统亟待重拾,否则我们就要永远丢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年12岁的常亚龙告诉记者,以前过年的时候都是大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不干,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看了影视城里的民俗展示,听了导游一路上的讲解之后,终于了解到以前所不知道的关于过年的文化传统。

  镇北堡西部影城负责人于淑婷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丢失了太多的古老年俗。此次影视城利用拍摄电影、电视留下的场景,再现各个时代的年俗,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受一个真正的传统的中国年,了解并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人们过年都很‘现代’,少了那么一点传统的味道。而来到这里看到人们耍社火、耍狮子、颠轿、二十三燎杆,特别有过去那种过年的气氛。”游客安建军说。

  促进传统回归任重而道远

  传统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精神的外在风度与文化底色,而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则为促进传统民俗的回归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说,中国土地面积大,因而形成了南北各异的春节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春节活动、内容都不一样,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旅游业应该依靠当地的特色民俗,推出民俗游,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大有益处。

  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民俗表演充斥着“铜臭”气,一些地方单纯为了经济利益,炮制假景点、假古迹和假民俗,让传统民俗文化蒙尘,这也使得民俗旅游产品的形象大打折扣。

  祁庆富认为,不能把民俗旅游办成表演,传统民俗不是表演,而是扎根于群众当中的传统文化。

  民俗游重在“参与”。祁庆富建议,各地在让游客了解不同地方习俗的同时,也让他们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比较地区间文化的差异,体验民俗的丰富多彩性、春节的历史悠久性,从而把好的东西继承下来。

责编:唐亮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