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台湾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学者:中共对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充满自信

 

CCTV.com  2007年11月09日 1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专题:两岸交流二十年

    中新网11月9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紫荆》杂志刊登孙升亮评论文章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台部分,全面总结了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重申与强调了对台方针政策,并针对近年来台海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通过胡锦涛总书记的阐述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台海局势处在高危期,但中共在对台工作中,对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充满自信。

       以下是该文摘要:

      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

    报告的很多表述,如“四个坚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等,虽然都见之于胡锦涛近年来的对台讲话,但此次正式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中共对台工作新指针,仍显示出中共对台政策的延续性与创新性。

    “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胡锦涛去年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人士时首次明确提出的。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仅是向两岸同胞发出的真诚呼吁,而且也揭示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共对台政策的主轴。

    这首先是对两岸关系形势的一种高瞻远瞩、充满自信的辩证把握。当前,台海局势处在高危期,陈水扁为了个人私利,无视岛内外各界的反对与质疑,执意推动“入联公投”,妄图谋求“法理台独”,成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主要威胁。但更重要的是,尽管受到陈水扁当局的强力阻挠,过去几年两岸各项交流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向前迈进,岛内“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民意结构没有改变,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各种内外积极因素仍在增加。这一切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岸关系上突出强调和平发展,是大陆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对台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共审时度势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其核心内容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中国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稳定与世界和平。近年来,“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升级,“台独”冒险的危险性上升,给台湾社会和两岸关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已上升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在此情况下,只有遏制住“台独”逆流,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才能赢得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发展目标。

    和平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蔚为风潮的大背景下,两岸优势互补,可谓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台海和平符合亚太地区各国的利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将给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机会。

    和平发展更是两岸人心所向。大陆正在“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广大民众十分珍惜目前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台湾同胞既在过去饱尝了两岸关系波折与震荡之苦,又充分感受到两岸关系缓和与改善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光明前景,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加热切期盼。

    “和平”与“发展”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遏制“台独”分裂,才能确保台海和平;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两岸的共同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岸越繁荣、两岸关系越发展,和平的基础也就越牢固。外界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理解中共的对台政策,就能明白所谓的“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其目的正是为了“保和平、促发展”。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为了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报告还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也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过去二十多年的两岸关系实践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只要承认一个中国,两岸之间任何议题都可以谈,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台海上空就会风和日丽;只要“台独”势力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企图改变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现状时,台海局势必定会出现动荡甚至紧张。因此,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才是两岸关系走出过去的周期性波动、进入长治久安坦途的根本保障。

    长期以来,大陆方面一直倡导两岸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而就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进行规划,但台当局却以种种借口予以回避并设置障碍。为了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大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务实提出可以先就政治谈判进行程序性商谈,遗憾的是台当局出于种种考虑未正面响应,加之后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会协商对话被迫中断,导致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没能取得进展。

    民进党上台以来,岛内各方人士相继提出了“两岸关系应以和平为主轴”、两岸应建立“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甚至签订“和平协议”等主张,虽然背后的真正考虑与内涵各不相同,但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岛内的民意脉动。为了在两岸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大陆方面也对此给予正面响应,开始倡导“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二○○五年四月,胡锦涛会见首次来访的、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两党在发表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载明: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此次十七大报告中正式纳入“和平协议”的提法,一方面显示出中共重信守诺、认真落实“胡连会新闻公报”、尊重台湾民众意愿的诚意与胸怀,另一方面也表明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将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陆方面在政治层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如果两岸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有可能逐步构建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使两岸关系走出“政冷经热”困境与周期性震荡的怪圈,改变现有的互动模式,开创出新的局面。

    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倡议在海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岛内舆论普遍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务实灵活及“不随台湾内部选举操作起舞”的战略考虑,在当前的两岸关系形势下更显示出把广大台湾民众与极少数“台独”分子区别开来的善意。国际社会也对此表示欢迎。

    形成血脉相连“命运共同体”

    报告中还有一个颇有新意的提法:“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虽然借用了岛内政客常挂在嘴边的“命运共同体”说法,但去除了其中的偏激与狭隘成份,赋予开阔的境界与全新的内涵,并紧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两岸经贸始终是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积极因素。二○○六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了1千亿美元的大关,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经济的前途在大陆”不仅是岛内工商界的共识,也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岸经济逐步形成互补互利、相互促进的局面,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并使之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保持良好态势。二○○六年台湾居民来大陆突破44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也超过20万,保持可观的年增长率。虽然两岸交流目前还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的状态,受到民进党当局的种种限制,往来并不便利,但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仍在深化,并在一些台商聚集区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融合。

    大陆方面本着“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的原则,推出一系列对台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直接“三通”,使两岸经济合作更深化,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当两岸同胞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近,“台独”势力歪曲宣传的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两岸本是一家人,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大陆与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都越来越充实,感情也越来越浓烈。两岸和平发展势头的加强还将会给两岸普通民众带来更多实惠,尤其是台湾同胞可以更充分地分享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只有当两岸同胞的利益与感情进一步连结起来,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才坚如盘石,“台独”势力的分化伎俩也就完全没有了市场。

相关新闻:

台当局听证两岸海空直航公投 学者称利多于弊
两岸交流20年:手足情 同胞心(组图)
台湾成功大学两岸三地学生论坛将于12日登场
两岸交流20年:“鼓浪屿” 号上的笑颜与泪水
马英九强调两岸维持现状 竞选主轴是经济和民生
马英九:松山两岸直航机场 一定努力达成
骨髓移植架起两岸的爱心之桥 并渐成常态
两岸合拍电视剧将享受大陆产电视剧同等待遇

责编:韦梁春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