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消息:有人说,当今世界足坛正刮起一股“趋同化”的飓风,传统的几大流派——欧洲的力量派、拉丁派、南美的技术派、艺术派等仿佛渐渐地离球迷们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向以追求胜利为唯一目的的实用主义和快速简练的风格靠拢。
究其原因,在职业化和商业化道路取得莫大成功的欧洲五大联赛更是“居功至伟”。
“海外球员”功不可没
分析一下世界杯十六强中的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球队,诸如瑞士、加纳和澳大利亚等队。他们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在与世界顶尖的球队交锋中也并没完全落于下风。
不难发现,在这些二流球队中,在欧洲高水平联赛(哪怕是五大联赛以外的联赛)效力的球员构成了国家队的主体。正是这批“海外球员”在高水平联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足球理念,为他们各自球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欧洲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借鸡孵蛋”再次被证明是足球欠发达国家提高水平的捷径。澳大利亚,竟有200多名球员在欧洲各大联赛踢球。
请进来更要走出去
我们也曾经尝过这样的甜头。杨晨、范志毅、李铁、孙继海等作为中国“海外球员”的先锋,均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四年前,我们历史性地实现登上世界杯的舞台也与这几名来自五大联赛的球员密切有关。然而,随着中国足球“大气候”的恶化,在他们之后,我们在海外球员的输出上却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步。
对于请外教和外援,大家已有共识。多年来,中国足球请来的外籍教练和球员一批接一批,其中也不乏高水平者。然而,被动地接受洋教练和外援先进的东西是不够的,中国的教练和球员应该主动去学习,这才能发挥出请进来的最大效益。
决策者应负起责任
对此,作为中国足球决策者的中国足协同样应该肩负起责任。而现实却是,当国内一些俱乐部在此问题上态度并不积极,甚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制造人为的麻烦之时,作为管理者的中国足协似乎缺乏相应的政策来平衡这种关系,最后俱乐部的利益看似保住了,但中国足球的整体利益却受到了损害。因此中国足球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系列鼓励球员走向海外的政策,并对系统送出年轻球员进行规划,断然不能再对这项利在长远的工程人为地设置障碍。
世界杯,说到底是足球精英们的较量。下一届的预选赛争夺,我们又拿什么来对抗曼联的朴智星、拜仁慕尼黑的卡里米们呢?
责编:于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