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消息:无法忘记韩日世界杯,裁判过多的失误使整个杯赛让人感觉像个阴谋。时隔四年,国际足联虽然为裁判费尽心思,但就已结束的58场比赛来看,裁判问题依然是困扰世界杯的一大顽疾。几乎每场比赛裁判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欧洲名哨,也让人失望。
千挑万选仍未如意
为了使世界杯赛执法更加公正,国际足联选拔裁判还是依照以往的严格程序。通常是各大洲足协根据选出本洲排位较高的裁判,向国际足联递交申请得到批准后,才开始国际足联的第二轮测试。
此次,国际足联对裁判选拔的第二轮测试十分重视,无论是筛选程序还是任用制度,都进行了新的尝试。为了解决前几届世界杯主裁判与助理裁判员配合不够默契的问题,本届世界杯采用了主裁判与助理裁判员以小组为单位的整体选拔与任用。在测试中,一个裁判小组只要有一名成员不合格,整个小组将失去执法机会。
为了方便主裁判与助理裁判员之间的交流,本届世界杯还首次使用了无线对话装置。主裁判、助理裁判员和第四官员在执法时都配耳机和麦克风,用于相互间的交流。
国际足联还采用了更为科学的裁判体能测试方法,从以前单纯的跑圈改为更贴近实战的测试方式:200米变速跑连带50米慢走和40米冲刺,以模拟裁判在执法时的体能使用。
裁判“配对”未治痼疾
可是,从德国世界杯的情况看,国际足联的改革并不理想。测试只能检验受测者是否具备执法的身体条件,相互间的沟通能力,并不能据此判断裁判对规则的理解、处理场上复杂情况的能力。
问题出在裁判的推荐上。各大洲的裁判排位都是由各自的裁判协会打分决定的,这样的排位本身就存在水分。无论是派系斗争还是官僚作风,都会影响裁判协会的评价。
将主裁判与助理裁判员“配对”的做法,可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此举虽促进了配合,但助理裁判和主裁水平的差异,导致助理裁判员失误频频。尤其是越位的判断,很多助理裁判员技术水平偏低。“配对”使一些优秀的助理裁判员因组合中主裁判水平较低,失去了执法更多的比赛机会;而有些高水平的主裁判,却缺乏可以依赖的助理裁判员。这样的落差也是助理裁判员表现差劲的主要原因。
无线电通话系统对裁判执法会有帮助,但很多裁判对此很不习惯,从而降低系统的效用。有些比赛甚至出现了主裁判跑向助理裁判员询问事发经过的情景。
业余裁判难当大任
事实证明,没有彻底的改革,裁判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治标就不能治本。裁判问题似是选拔制度不规范,实则不然。如今有最发达的职业足球运动,却没有职业的裁判联盟,这才是症结所在。裁判的职业化,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及,但因害怕职业化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至今被国际足联束之高阁。
当代足球的攻防转换速度加快、对抗日趋激烈,业余裁判已经很难在球场上掌控局面。加上一些有经验的裁判“年事已高”,新人培养又缺乏完善的体系,已经出现青黄不接。德国“金哨”默克表现差强人意;俄罗斯裁判伊万诺夫看不清球场上的形势;英格兰裁判波尔老眼昏花,居然记不清一位球员到底获得几张黄牌等等,都与其年龄偏大有关。“少壮派”有谁?只有亚洲的马丁和墨西哥的罗德里格斯。试问四年之后,谁可堪大任?
裁判改革,刻不容缓!建立职业裁判制度,完善裁判培养体系,树起严谨监督机构,才是当今足球最需要的裁判改革。
责编:鞠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