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第1次舍瓦道再见 携妻带子赴英伦享天伦之乐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4日 14:21 来源:

  法制晚报消息:舍甫琴科,被所有热爱他的球迷称为舍瓦,是乌克兰队的“核弹头”。

  一张帅气而不张扬的面庞,一股含蓄而坚毅的领袖气质,奔跑中眼睛中透露出来的是令人“畏惧”的杀气——在世界杯的舞台上,舍瓦和队友们一起上演着“乌克兰神话”,从小组赛一路杀入八强,成就了本届世界杯最大的冷门,同时也让乌克兰成为本届杯赛中最大的黑马。

  挥挥手,舍瓦和世界杯道别,而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有谁知道,已经30岁的他,是不是还能迎来乌克兰的下一次世界杯之旅?

  童年记忆

  不爱羽球爱足球

  舍瓦出生在乌克兰基辅地区亚霍廷市的一个叫迪维尔基辅斯基纳的村庄里,在进入学校之后开始接触足球,之后加入了一支由一位女教练执教的社区足球队。

  那个时候,舍瓦的运动中心不在足球上,而在羽毛球上。在一次校际足球比赛中,年仅9岁的他被迪纳摩球探亚历山大·施帕科夫发现,他把安德烈带到基辅进入了青年队。

  成名之路

  年轻新秀露头角

  舍瓦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训练中止了一段时间。

  在1986年春天,舍瓦成为众多离开受灾区的转校学生中的一员。直到两个月之后,舍瓦才回到了基辅,在施帕科夫的球队效力。

  1992年春天,舍甫琴科升上了迪纳摩二队,接下来的一个赛季,他以12个进球成为球队最佳射手。他在一线队首次亮相是在1994年,并在同年完成了他在21岁以下国家队的处子秀。

  1995年,舍瓦迎来了他第一次完整的国家队表演。随后,舍瓦成为第一位在冠军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的乌克兰人。这名年轻新秀的表现开始引起了欧洲顶级球队的注意,他的身价也逼近2000万美元。

  光辉岁月

  荣膺欧洲足球先生

  1999年7月1日,舍瓦正式转会AC米兰,终于圆了他少年时代的“米兰梦”,而米兰以破球队历史纪录的2500万美元转会费把舍甫琴科带到意大利,对舍瓦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舍瓦在他参加的首场意甲联赛的比赛中就破门得分。1999-2000赛季,舍瓦已经成为联赛的最佳射手,32场比赛打进24球。

  不断为球队贡献进球,似乎已经成为舍瓦的“职责”,在2003年时,AC米兰赢得了自舍瓦加盟以来的首个联赛冠军,而他再次成为联赛最佳射手。

  2004年是丰收的一年,他荣膺欧洲足球先生。

  2005年8月,凭借着高超的球技和稳定的发挥,舍瓦当选“金足奖”,这是由全世界球迷网上投票评选出的最佳球员。

  独门绝技

  核弹头一路狂奔

  对于一个锋线队员来说,有什么比进球更能体现其价值?舍瓦的独门绝技便是:实实在在进球!

  没有华丽的脚法,没有过多的盘带,舍瓦总是能从场上找到最近的“突破点”,在其他队员还在疲于奔跑堵截的时候,他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角度,于是启动,好像“核弹头”一样按照既定的轨道,一路狂奔,直到将皮球送进球门!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如此进球实在没有艺术性而言,有些过于“功利”,似乎只是为进球而进球,相比什么桑巴舞,什么艺术足球,似乎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然而,这也许就是舍瓦特有的技艺,他心思简单,渴望进球刹那的快感,而这也成为别人难以效仿的绝技。

  天伦之乐

  携妻带子赴英伦

  妻子克里斯滕·帕兹克是一位出色的美国名模。时装设计师阿玛尼举办的一次家庭聚会成就了这对金童玉女,而自从2001年在米兰相识之后,帕兹克就成了舍瓦心中不可替代的女人。2004年4月帕兹克为舍甫琴科生下儿子乔丹,2004年7月两人成婚。

  舍瓦为了让妻子的生活更有色彩,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效力多年的米兰,携妻带子,远赴英伦。

  舍瓦对家人,对妻子的爱,由此可见一斑。其实,从舍瓦每次进球都会亲吻戒指的情景,我们早已看出他是一位“优秀”的丈夫。

  世界杯之路

  30岁终进世界杯赛场

  本届世界杯之前,舍瓦从来没有在世界杯的赛场上驰骋过,而今年,舍瓦30岁的时候,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去年的9月,乌克兰首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舍甫琴科,这位东欧足球骄子,终于迎来了在世界杯赛场上奔跑、进球的机会。

  在“核弹头”舍瓦爆发之后,乌克兰队越走越顺,直至八强。

  悲哀告别

  败给意大利止步八强

  最后一战,面对的是自己在意大利多年的队友。于是,一场似乎命中注定的失败,让乌克兰结束“神话”。虽然他和意大利球员拥抱,祝贺他们取得胜利,但是,却掩饰不住眼中的失望和无奈。

  世界杯媒体集粹(7月4日)

责编:贾文国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