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消息:16年前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没能战胜马特乌斯的德国队,16年后佩克尔曼的阿根廷队也栽倒在了克林斯曼的德国队脚下。也许,唯一的区别在于地点从罗马移到了柏林。
1986年至今已有20年,阿根廷人一次次地倒在重温旧梦的路上,1994年16强、1998年8强、2002年小组出局,这次又被挡在4强之外,路漫漫其修远兮,阿根廷人上下求索,但越来越迷茫。
阿根廷究竟缺失什么?这要看他们一直在寻找什么。奥特加、贝隆、里克尔梅、萨维奥拉、特维斯、梅西,这些人都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马拉多纳。每当一个阿根廷人在场上踢出几脚好球,似乎都会引来一片惊呼:他是马拉多纳吗?所有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在等着灵童转世。
马拉多纳的影响贯穿阿根廷人的骨髓,这甚至成为了一种“病症”。看看这支阿根廷队,里克尔梅是主角?还是梅西或特维斯?都不是,真正的主角在看台,马拉多纳在那里,所有的阿根廷人俯仰他的鼻息。与德国队赛前,佩克尔曼谈论着这支球队与1986年那支有哪些相似之处,比拉尔多也站出来说里克尔梅就像马拉多纳,无意之间,他们已将心灵深处最脆弱的一部分示人:20年了,阿根廷人的内心一直处在某种缺失状态,他们在寻找马拉多纳式的救世主,就像走失的孩童望眼欲穿地寻找大人的身影。
贝利早已脱离开巴西队的圈子,他似乎只是一个与球队无关的看客,巴西人不需要他也能一次次地捧起世界杯。但马拉多纳却不是,他仍然和阿根廷浑然一体,因为他被迫切地需要着,从心理上。
从历史上看,阿根廷队存在这样的规律,要想迈上顶峰,球队内必须有一个绝对的灵魂,他要身先士卒,他要发号施令,他要主宰一切。这就像蜂巢中的蜂王,一切围绕它来运转,一旦这个个体出现了问题,整体也将土崩瓦解。1978年,梅诺蒂有可以进球的肯佩斯,但更重要的却是精神上的领袖帕萨雷拉,这位铁血队长可以让身边的队友从慌乱变得镇定。1986年是领袖作用的极致,比拉尔多将马拉多纳塑造为核心,并将阿根廷足球推向了新的高峰。比拉尔多说:“我不仅被马拉多纳的天才打动,我还确信他具备领导球队的素质。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怀疑,他也从未让我失望。”
1994年是阿根廷人最后一次拥有领袖。在那支球队里,马拉多纳甚至成为了精神上的图腾,在失去马拉多纳后,所有的阿根廷人都崩溃了。对此,巴蒂曾这样回忆:“我们当时拥有一支完美的队伍,我认为没有什么球队比我们更强大了,即使今天,我也这样认为。只要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彼此就明白要怎么做了,但后来我们失去了迭戈,没有了他,一切都变得困难了。”
2006年,阿根廷人仍死于核心的缺失,里克尔梅被换下改变了场上的节奏,习惯于围绕着他踢球的队友,脚下拿球抬头却找不到他,这种心灵上的瞬间失落很微妙但却影响深刻,也许这是下半时阿根廷一盘散沙的唯一解释。在自传《我是迭戈》中,马拉多纳回忆了1994年时的一个场景:“比赛后,雷东多找到我,眼里含着眼泪对我说:‘我在场上一直寻找着你,可我找不到,整场比赛我都在寻找着你!迭戈!’”在被德国队扳平后,特维斯、冈萨雷斯们,内心是否也在重复着与当年相同的呼声?
本次世界杯,每逢阿根廷队比赛马拉多纳肯定会到现场助威,阿根廷队也在偶像的感召下踢出了漂亮的攻势足球。然而与德国人的较量我们却没有看到“球王”的身影。据德国媒体报道,马拉多纳之所以没有莅临球场观战,是因为组委会不允许马拉多纳的一位朋友进场,所以“球王”一怒之下才取消了看球计划。看台上没有马拉多纳的身影,留下的只是他和格瓦拉的头像。但是,仅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马拉多纳“输给”了世界杯组委会,而阿根廷则在16年后再次被德国人击败。
有些东西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巴蒂、雷东多们虽然豪情万丈,但似乎命里缺了点什么,按照足球场上的说法,他们有激情但缺点运气或霸气,缺的是“魂”。马拉多纳就是阿根廷的魂,20年来,对他的依赖和寻找一直流淌在阿根廷人的血液中,这是对重温旧梦的渴望,这是对救世主降临的期盼,这种心理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上的缺失,所有人都已习惯于依赖,习惯于仰望,当偶像消失后,寻找不到的失落让心灵变得脆弱,而一切崩溃的根源便在于此。马拉多纳曾经是阿根廷的希望和骄傲,但现在,“马拉多纳现象”却成为了阿根廷人的悲哀。
责编: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