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破译密码再现传奇 温网草地网球博物馆游记 
移动用户
联通用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6日 19:06 来源:

  网球天地:再现传奇

  ——温布尔顿草地网球博物馆游记

  Wimbledon Lawn Tennis Museum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静止物体的地方,而我们所做的就是让这些物体活过来。”温布尔顿草地网球博物馆馆长古德法雷(Honor Godfrey)如是说。亲临温网博物馆,那些历史、传奇和人物,果然可以活生生地再现,所有关于网球的故事以及花絮都展现在面前,触手可及。

  我的愉快旅程从13世纪开始。鲜亮的教堂玻璃拼贴组成了一个手握球拍的人像,网球运动的前身——古式网球、羽毛球、手球逐一上场,这是一个逝去年代的华丽演示。随后,作为贵族们午后花园茶会的一项休闲运动,草地网球风靡开来,各种以网球为主题的生活用品相继出现:绘着球拍图案的茶杯、以球拍为柄的糖夹子、画着网球的首饰盒……

  继续向前,我来到了1877年,第一届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开始。当时只有男子单打比赛,毕业于哈罗德男校的37岁的斯宾塞·高尔(Spencer Core)成为第一个捧起温网奖杯的人。尽管如此,他仍旧对网球不屑一顾,“我更喜欢板球,网球有点无聊,我觉得它走不远的。”

  温网原址Worple路上的男子更衣室也被原样照搬过来。勾画精细的瓷器水盆和观看外面赛场的广阔视野让人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贵族气息,可以转动的滚轴记录了1922年全英俱乐部搬迁到现在所在的教堂路的草图和现场照片,1939年二战爆发后全英俱乐部被征用为后勤站,那些原本作为赛场的草地被开垦种上了粮食。当然,除了赛场的变迁还有一代代球员。那是些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名字,正是他们一次次的尝试,让网球运动逐渐发展到今日。比如19世纪80年代称雄温网的伦肖双胞胎兄弟,是他们第一次尝试了上手发球,还有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明星球员苏珊妮·朗格伦,她是第一个穿上过膝长裙打球的女球员。

  博物馆吸引人的不单单是它丰富的历史资料,还有数不尽的互动项目。各种各样的触摸屏让大量的录像和数据触手可得。只要轻轻一点,历届冠军的球赛、球场草地维护的知识、温网专用球的生产步骤,就能呈现在眼前。最有趣的一个互动项目是关于介绍球赛规则的大转盘,只要将转盘上的箭头对准关于赛事规则的问题,就可以看见相应的答案,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是温网的主裁。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假设一个球,边裁没有喊出界,但是一个“热心”的观众却大声喊了出界,致使一个球员以为出界没有接球而丢分,作为裁判的你,应该怎么判罚?而小朋友大概都会喜欢快速反应的游戏,比如尝试在30秒内点击尽可能多的亮起来的网球,感觉就像接罗迪克的炮弹发球一样。我站在大板子前面手舞足蹈,好不容易才在30秒内“接”到了26个发球。

  博物馆另两个重头戏是播放网球科学的200°环绕影院和麦肯罗幻象。可惜的是,我去的这天影院刚好没有开,但是影院旁边的温网漫画馆却让失望的我开怀大笑。温网的雨、充满个性的球员、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都成为了漫画家们绝佳的素材,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稿充分体现着英国式的幽默。我最为喜欢的一幅漫画,描画着这样一幅场景——一朵下着雨的乌云,旁边写着:我正在为温网热身呢。麦肯罗幻象利用一种古老的“彼博的幻象”技术(Pepper's Ghost)结合全新的投影和摄影技术,将约翰·麦肯罗从美国请到了博物馆的老球员更衣室里永久安家。麦肯罗充满激情地回顾了自己在温网的年代还有他风格各异的对手——和他一样充满个性的康纳斯、稳重的博格、为草地而生的贝克尔,离开之前,还不忘大声喊出他那句经典台词:“那个球是压在线上的!”

  还有什么能比温网更传统的呢?全英俱乐部一直为他们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而感到骄傲,这其中就有球员只能穿白衣的规定。小威曾说,“白色是无聊的,但温网除外。在这里,白色是经典的。”这句话被放在一张大幅的小威的艺术照旁边,我猜这大概是想告诉大家,看,连最时尚的人都喜欢我们统一白色的规定。这里还专门陈列了温网服装:从早期的重达8斤多的层层叠叠的复杂女装,到后来的男士长裤、女士长裙,再到现在的纳达尔的海盗裤、莎拉波娃美丽清凉的裙子和费德勒去年所穿的真金鞋。金鞋旁边还不忘引用费德勒的名言,“我本想把那些金子刮下来带回去存到瑞士银行里。”不过,现在看来,这些金子有了更好的归宿。

  一个拱形通道让人们领略到当今球星的风采;三个屏幕滚动播放着其他三大满贯的片断剪辑:喧嚣热闹的美网、热情四射的澳网和红土飞扬滑步优雅的法网;另一边的小屏幕则是球员们在赛场下的广告、公益活动及生活录像。我很高兴能在澳网录像里看到郑洁/晏紫的夺冠画面,而在拱形通道上形形色色的球员照片里,我发现了正在专注击球的彭帅的身影。

  通道尽头是整个博物馆之行的最后一站,这里灯光柔和,映衬出温网奖杯的轮廓。这里的奖杯都是极其精致的仿制品,就连上面历届冠军的名字也都雕刻得十分清晰。雕刻家每年都专门从欧洲大陆飞来,在比赛结束后的半小时内将冠军的名字刻在大奖杯和复制奖杯上。看着眼前代表着肯定和荣耀的奖杯,听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配合着冠军们回顾决赛的录音,我能体会到那一双双冠军的手捧起奖杯时的心情。就像馆长古德法雷所说:“在这里,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英雄。”

  英国是近代网球的起源地,温网是最古老的大满贯,温布尔顿草地网球博物馆之行加深了我对网球技术和网球赛事的认识,也让我对网球的历史和因网球所衍生的文化多了一重理解。走出博物馆,眼前的温网正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准备景象,草地已经铺好,每天都有专人整理维护,中央球场的维修也在加紧进行,6月底,好戏将在这里再次上演。温网还在继续书写她的故事,而温网博物馆则最真实地记录了故事里的每一行、每一段。

  破译5大密码

  初夏时节,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烦躁不安,今年,因为世界杯的铺天盖地,心里更如流火般浮躁,但幸好我们还有另一片绿茵--温布尔顿,只要沉浸在这片绿茵里,便恍若身处世外桃源。全英俱乐部不应当被神话,一百多年来它得到的赞美实在太多。可是,我们仍然忍不住对它再一次顶礼膜拜,再一次为它梳理属于它的点点滴滴。

  高贵

  每一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温布尔顿也不例外。从最初的独乐乐,到后来的众乐乐,网球这项贵族运动今日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来自纽约平民区的威廉姆斯姐妹一样可以在全英俱乐部的中央球场上受到公主般的礼遇。不过温布尔顿的招牌气质--贵族风范是不能扔下的,否则,温布尔顿这个字眼就失却了意义。

  温网诞生于大不列颠,自然与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皇家包厢开启于1907年,为当时还是威尔士王子的乔治五世而设。当天,威尔士王子也接受邀请成为俱乐部主席,直到他在1910年登上王位。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仍然是俱乐部的长期赞助人,并常年在温网期间亲临观战。从此之后,皇室成员的光临便成为一个惯例。后来的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直至伊丽莎白二世都延续了这一光荣传统。

  自1929年乔治亲王成为俱乐部主席后,肯特公爵家族便成为全英俱乐部最尊贵的姓氏。1942年乔治亲王去世后,遗孀肯特公爵夫人接替了他的职位直至1969年去世。如今的肯特公爵夫妇继承了父母的职责,每年都前来督战,并为胜利者颁奖。其他的皇室成员也会时不时出现在包厢内,为温网的尊贵血统增添“人证”。

  在街边大排档可以吃相随意、大声喧哗,在高级西餐厅恐怕就得穿着得体、举止文雅了。温布尔顿就是这样,身处其中,基本的规矩还是要守,不能枉费前人辛苦营造的这一氛围。不过也别就此以为会束手束脚,其实除了开赛前选手必须向皇家包厢鞠躬致敬,以及穿着规定的服装与适合草地比赛的球鞋等富有全英俱乐部特色的礼仪外,其余的与网球运动起源的高雅“出身”相联系,比如在场上的举止、言谈等都必须尽量优雅。这些并非什么过分的要求。

  不知是为了迎合贵族的品味,还是与绿色最相称的只有最单纯的色彩,白色服装成为温网唯一的标准,最多只能有10%左右的差色。这恰恰与法网的滚滚红尘和球员争奇斗艳的妆扮形成巨大反差,一个月内,观众的审美正好能经历两个极端,各有所长,一个浓烈、一个清雅,这才叫满足。而对爱出位的球员而言,这个时候倒可以考验一下自己及服装赞助商的品位和创意,有挑战才够刺激,看看以前大威和布雷克等人夺人眼球的赛服就有数了。(计晨平)

  情调:

  人是精神的动物,即使物质很丰富,仍会感觉空虚,所以玩些情调在所难免。难怪全英俱乐部会成为全世界网球迷的精神家园和朝圣之地。

  叫嚷了好多年,中央球场的活动屋顶看来是板上钉钉的了,但只要你有淋雨情结,温布尔顿仍是个最佳去处。只有在这里,你才可以雨中发呆,毫无愧疚地无所事事,还能美其名曰“充分感受温网的气氛”。如果这时候还有一碗浇上鲜奶油的草莓,就更应景了。换句话说,如果你身处温布尔顿,却没有遇到过下雨,也没享用过奶油草莓或草莓冰淇淋,岂不是和没来一个滋味!

  这就是情调的力量。一样看世界杯、一个人闷在家里看、与一帮朋友喝着啤酒边看边发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坐在家里看温网的直播可能更清晰,但在现场即使只能坐在草丘上看大屏幕,却更享受呢。

  想象中,已然随着地铁的人流达到Southfield车站,来自四面八方的球迷汇成长河,井然有序地排队购票。除非通宵达旦,否则极少可能求得一张中央球场的票,但是只要能够进入圣殿就已经足够。闻着青草的芬芳,抬头仰望蓝得发亮的晴空,心里却盼着快点飞来几片乌云,好让雨中伞花的独特魅力重现眼前。

  加装活动屋顶的决定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电视转播的需要,以及减少对球员时间的浪费。但对于现场观战的球迷来说,这也是他们的一项乐趣,他们为此早已做好准备。就如同为了排在售票处的前500名而得到中央球场的球票,球迷们甘愿提前一晚搭帐篷露营。这样的野营,应该更有情趣和意义吧。无论是露宿者聚集在一起数星星,还是球迷们蜂拥在亨曼山上晒太阳,此时的全英俱乐部更像一个理想的网球狂欢之地:开放、自然、轻松,但有礼有序。

  所以别再把“小资”的帽子往温布尔顿的头上套。这里不需要矫情,只需要真心的热爱和尽情的享受。(辛吉)

  经典

  充满英伦贵族风情的温网今年进入了第129个年头,在这片绿草地上,涌现过许多打法、性格和气质各异的英雄,同时也留下了一场场荡气回肠的伟大对决和一个个回味永恒的瞬间。高贵冷峻的博格、脾气暴躁的麦肯罗、优雅内敛的桑普拉斯、进攻凶狠的金夫人、永不放弃的纳芙拉蒂洛娃、坚毅不屈的格拉夫,他们创造的精彩恰似恒星,为温网的星空带来耀眼的光彩。

  温网早期几乎被两对英国兄弟垄断,伦肖兄弟和多赫迪兄弟先后统治了10年。相比之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子网坛则是缤纷异常,作风大胆的网球女神苏珊妮·朗格伦用美不胜收的球技和性感时尚的服装引来了无数赞叹的目光。如果说朗格伦是球场的芭蕾舞者,那么她的接班人威尔斯·穆迪则完全相反,喜怒不形于色的她得到“扑克牌小姐”的称号。

  60年代,澳大利亚人罗德·拉维尔开创了自己的时代,除了4次问鼎温网男单,更在1962和1969年包揽全部四大满贯。这个红头发的小个子成为澳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男球员。而澳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球员玛格丽特·考特和拥有20座温网奖盘的金夫人则统治着60年代,两人在1970年女单决赛中的对决则堪称经典。

  70年代之后,温网掀开了最为壮丽的诗篇,而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录也不断被打破,博格的五连冠、贝克尔成为最年轻的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的六连冠、伊万尼塞维奇以外卡身份夺冠。

  进入80年代,麦肯罗、康纳斯和博格则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也许麦肯罗的3次温网男单冠军难以媲美博格,但他的个性和作风却令人难忘,超凡的个人魅力、勿庸置疑的天赋、捉摸不定的坏脾气是这个美国人的标志。康纳斯有着西部牛仔般的作风,他的击球就像子弹一样飞向球场每个角落,而且他随时准备好冲到任何地方接球。此时的女子网坛同样精彩,宝刀未老的金夫人继续驰骋,埃弗特和纳芙拉蒂洛娃大放异彩。1974年,已经订婚的埃弗特和康纳斯分获男女单打冠军,这段网球姻缘也传为佳话。1973年的夏天,纳芙拉蒂诺娃第一次踏上绿色的草地,而30年后当女金刚拿到混双冠军时,她已经拥有了20个温网冠军,其中9支单打冠军奖杯盘,这简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

  90年代温网成了桑普拉斯的后花园,7座温网奖杯共14次大满贯冠军头衔超过任何男单选手。在球场上,桑天王很少流露感情,但他的内心却有着一股炽热燃烧的火焰。尤其是1999年状态低迷的情况下,温网决赛取胜阿加西更是将自己的故事进一步神话。德国女皇格拉夫也夺取了7座温网女单奖盘,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90年代。

  进入新世纪,费德勒的温网传奇仍在继续,而女子网坛,百花争艳的局面也在继续……(邵琳)

  传统

  幽静的天然环境、平整的绿草地、木质的记分牌和看台、白色的网球服、鲜嫩的草莓,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处处显示着自己独到的品味。没错,与澳网、法网和美网相比,温布尔顿最撩人也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传统”。

  虽然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四大满贯之一,但温网并没有像其他满贯一样,用国家来命名,温布尔顿只是伦敦的小镇,如同我们所说的卫星城。但是在这里,权力的至高无上却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中央球场,皇家包厢始终在最显赫的位置,英国女王、戴安娜王妃、肯特公爵夫人都亲临观看过比赛,而每每这样的时刻,球员面对包厢鞠躬、屈膝行礼总必不可少。相比之下,另外三大满贯的中心球场只有贵宾包厢,球员在礼节上也不用如此庄重。

  绿色和白色是温网百年来不可或缺的的色彩,油绿的草皮、苍翠的古藤、漆成绿色的看台,视线所及之处透着稳重、却也难掩朝气。白色的网球服是另一道风景,无论你怎么变换服装的款式与布料,白色永远不能避及,而个性的张扬在这里也得有所收敛,因为相比之下,温网更看重网球的传统美。

  当其他三大满贯相继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时,男女球员同工不同酬也成为温网最大的诟病。温网组委会也意识到了此问题,并且在奖金平配上适当地作出了改变,但男女球员的差别仍然很明显。虽然莎拉波娃、费德勒这样的大腕对此心存非议,但古老的温网散发的魅力仍让他们难以抗拒。

  此外,与其他三大公开赛按照世界排名排定赛事种子相比,温网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参考过去一年的草地赛事成绩加上今年温网之前草地赛事成绩,再参照ATP与WTA最新一期积分,温网才能排定种子的座次。计算方式非常复杂,但英国人对此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这才能真正反映球员在温网草地上的真正实力。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世界排名靠前的选手到了温网之后,种子排位却落到了后面。

  当另三大满贯纷纷扛起改革大旗的时候,温网仍然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是坚守,也是魅力。(王继宏)

  包容

  与澳网、法网和美网相比,温网的确在很多方面固守着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顽固不化。

  为了迎合观众,扩大温网在世界的影响,英国人这些年作了很多尝试,从最早将传统的白色网球更换为黄色,到如今更换球童、裁判的服装,温网的变革有目共睹。

  1992年,英国人曾经大规模地对球场进行改建,除了保留英式庭园的风格,球场很多地方都吸收了新的科技元素,包括启用新的设备,在中心球场使用新的座椅,用电子记分牌替代木质记分牌等等。温布尔顿的徽标也逐渐从过去两只交叉的球拍的古典图案改成了一个简单的W字样。

  温网总是备受阴雨青睐,选手们也饱受雨水之苦,明智的球迷看球时总是习惯性地带上一把雨伞,遮阳也好、避雨也罢,100多年来,这种情景基本没有改变过,大雨突袭的时候,看台上雨伞撑起的小世界总是格外充满情调。然而这样的气象已处在弥留之际,因为2003年,全英俱乐部通过提案,温网的中心球场将像澳网罗德·拉维尔球场一样,增设可开合顶棚,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我们很难在中心球场看到工作人员拉雨布表演以及观众打着伞静候比赛的经典场景了,但球员却可以在既定时间里,不受干扰地完成比赛。

  服装的变化最能显示全英俱乐部改革的决心,从今年的温网开始,包括赛事主裁判、边裁和球童的服装颜色来了个大转变,海军色和乳色将成为主色调。虽然球员在服装的颜色上无法做手脚,但是他们可以在款式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在温布尔顿,裸奔堪称经典,温网固然崇尚庄重,可是面对裸奔者,全英俱乐部也无可奈何,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干净利落地用毯子将裸奔者包起,然后迅速地押出场地。记住这两个人,梅丽莎·约翰和马克·罗伯茨。1996年,23岁的梅丽莎·约翰逊成了在温布尔顿中心球场裸奔的第一人,而马克·罗伯茨更是凭借鱼跃式翻网和跳跃跨网让世界再次认识了自己。正如《太阳报》所言,裸奔是这个时代最妙的主意,而这也为温网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责编:刘序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