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民乐唱响桂林城

 

CCTV.com  2007年09月07日 15:50  来源:综合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话”。由于桂林方言与北京方言差不多,对应关系也比较简单,因此,桂林人学普通话也较为容易,全国许多地区的人也都能听懂。特别是口音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似,以至桂林人到外地出差,经常会被误认为是湖北、四川或贵州人。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全市聚居的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保持着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虽共同生活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气氛中,却都保持着自身的风俗,包括服饰,食物,节日,宗教信仰,甚至语言文字。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看一看。

    桂 剧
  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属皮黄戏系统。清代雍正年间,桂林有“独秀”等戏班,演唱昆山腔、弋阳腔。乾隆、嘉庆年间,安徽艺人肖某邵某在桂林设馆,教习徽调。此后几种戏曲声腔逐渐融合,初步形成以弹腔为主、均有高腔昆腔吹腔梆子腔杂腔的桂剧唱腔。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本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桂林民歌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有一定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性歌谣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龙船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桂林弹词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初。艺术风格、样式受影响于长沙弹词。创始人为已故著名艺人王仁和。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其后《黄继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学青松迎太阳》等曲目相继问世。近20年来,又创作、移植和演唱了《赔茶壶》、《剥画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弹词声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艺、戏曲旋律音调与长沙弹词[平板]、[散板]于一炉的出新产物。曲调简朴流畅、跌宕自如,依靠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完成说唱任务。伴奏乐器是大三弦,演员自弹自唱,极为灵活轻便。

    桂林渔鼓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艺人王仁和自编自唱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传统渔鼓演唱形式简单,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现在则较灵活多样,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为主,表演为辅。过去,除鼓与板之外,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乐伴奏模式。

责编:刘亚姝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