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伽蓝
电影记者,自由撰稿人
靠谱译者,不靠谱文青

现在,让我们聊聊某些国产动画电影是如何被搞烂的……

  前两天听见一个电影记者同行吐槽,说拿了一笔“不义之财”,焦虑到底是赶紧花掉还是退回去。原来是片方塞了个大红包,任务是发篇小稿给一部即将出续集的国产动画电影吹吹牛。拍得好也就罢了,问题是这部片子去年首部出街就雷得人眼镜掉下来,不仅角色设置跟某好莱坞动画片如出一辙,海报也是山寨版,甚至连片名都是同款,多塞了一个字,又害怕别人注意到这个字,于是拿道具半遮半掩。如此明目张胆抄袭的影片还要拍续集,难怪记者也觉得钱太烫手。该制片公司过去是广告公司,这几年才改行做动画电影。电影行当现在单片都能过30亿,票房如此之高,引业外人士竞折腰,这也不足为奇。

  在国内,动画电影的片名重合度之高一直让我大惑不解。好莱坞动画的中文翻译首先就很成问题。1995年引进了一部Toy Story,引进方给起名叫《玩具总动员》,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美食总动员》(Ratatouille),《赛车总动员》《Cars》……无论多么千姿百态的故事,新颖有趣的片名,来到中国,都得披上“总动员”的外套。估计引进方自己都烦了,又给外国动画片发了件新外套,叫“特工队”,如《虫虫特工队》(A Bug’s Life)《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特工队”也不够用了,又多了个“超能”系列(《超能陆战队》),“疯狂”系列(《疯狂原始人》《疯狂动物城》)……从“阴谋论”的角度,有理由怀疑这是中国为阻挠美国文化渗透而耍的小花招。

  假如是这样,中方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这些一拍脑门想出来的翻译竟然直接被中国动画界借用,继续发扬光大。《蜡笔总动员》《魔法总动员》《超能兔战队》《疯狂马戏团》……管它好坏,贴上标签就显洋气,哪怕土豪,也比土鳖强不是?反正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老花眼的爷爷奶奶牵着小孙子的手,可能一不留神就把国产动画当好莱坞电影看了。

  不是没有好创意,是没工夫磨好创意,《疯狂动物城》做了五年,中国动画可不敢等,万一五年后这个题材不受欢迎了呢?万一五年间有人抢先把该题材做了呢?还是今年做,明年上吧。为了加深印象,每年一部更好。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从第一部到第三部跨度长达1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7年做了7部。

  中国电影市场太火了,投资主体太多了,山寨好莱坞成熟动画作品也不够用,于是,国产动画电影又开始将目光投向中西经典童话/神话故事。“经典童话”这个说法已经过时了,现在这些统称“大IP”。你说IP指的是知识产权,世界名著没有知识产权?学究了吧?在当下语境下,“大IP”可翻译成“大众耳熟能详的现成故事”。耳熟能详,意味着省却一笔宣传费;现成,意味着不用再去琢磨劳什子创意点子,给原故事化个妆,穿件时尚服装就行。低风险高收入,投资方们还犹豫什么?在一次动画电影推介会上,台上的推介人满面堆笑地鞠躬:“请台下的金主们捧场!”

  一家做动画技术的公司转型做动画制作,新片讲哪吒的故事。这个新版哪吒故事里,有刁蛮的龙宫小公主,还有没事就爱来两段rap的反派。另一些公司则瞄准了世界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鱼、阿里巴巴、所罗门,挨个捋一遍,女主角形象无一例外照着好莱坞动漫的模子刻出来。中国人干嘛要拍欧洲童话呢?正当费解,片方刷出了多页PPT,全面展示了衍生品开发的商业计划,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人家不是为动画而做动画,而是为了开发后续衍生品而做动画电影,这才是“IP”界的玩法。相形之下,我等吐槽电影的文艺青年格局是多么小啊。

  前一段给《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做过一个电话访问。问及为什么中国动画电影很难做好时,他支吾了一会儿,既不愿意敷衍我,也感到实话难以启齿:“这个问题就没法说了,有很多原因。”于是我们聊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其它话题。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个真正的匠人,踏实专注,以制造精美工艺品的态度做动画电影。挂上电话一会儿,接到他的短信,再三恳请我不要发表刚才的谈话。我问及某部近期大热的好莱坞动画片,他的评价并不高。我理解他的顾虑,自从《大圣归来》大红大紫,他的任何公开发言都容易被人当成靶子或者枪。接到我的电话也纯属意外,他大概以为是快递。于是我回复道:“好的,请放心。”虽然我因文章里少了“《大圣归来》导演说……”的噱头而略感失落,但想到还有一些动画人愿意远离纷扰,埋头创作,也算是国产动画电影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