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基诺族认定,中华民族大家庭喜添新成员

CCTV.com  2009年08月04日 20: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民族宗教网  

     

    2006年5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基诺山乡札吕村同基诺族群众亲切交谈 樊如钧 摄

    采茶的基诺族群众 资料图片

    1979年6月6日,位于云南省景洪县(1993年改为景洪市)的基诺山锣鼓喧天,基诺人载歌载舞,欢庆国务院正式确认基诺族为单一少数民族,基诺族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55个被认定的少数民族。由此,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告一段落,基诺人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历经20年曲折,基诺族终被认定

    50年前的1958年8月,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杜云亭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但还未到北京报到,他便直接参加了由全国人大民委组织的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工作。杜云亭被分配到彝族组,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为编写《彝族简史》对基诺人进行民族识别。

    基诺人主要聚居在云南景洪县的基诺山和勐海、勐腊等地,人口1万余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基诺人一直是刀耕火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被认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当时,许多领导和专家认为,人数不多但在云南颇有影响的基诺人近于彝族,其识别对彝族史、傣族史乃至云南民族史的编写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958年11月7日,杜云亭第一次只身进入基诺山。在进行了近15天的调查后,他按照诸项要求写了一份调查资料。然而,调查组的多位领导听取汇报后,认为杜云亭在民族识别问题上缺乏倾向性意见,建议进行第二次调查。

    3天后,杜云亭再次背起行囊登上基诺山。这一次,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彝族歌手——金国富,协同杜云亭调查基诺人的语言习俗。经过在基诺山寨的第二次调研,杜云亭拟写了题为《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攸乐山(基诺的音译异字)的攸乐人》的报告,阐述了基诺人的族源与族识等5个问题;金国富则写了《攸乐人与彝族二百个词汇对照》,他认为基诺人与彝族在最基本的词汇方面有一些相同,但多数词汇不同。

    经过这两次深入的调查,杜云亭对“基诺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尽管用尽了当时学得的全部知识,我们在基诺人的民族识别问题上终未得出一个确定的意见。我觉得基诺人并不像彝族,但是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呢,当时也不好确定。好在调查组的领导和师长们非常尊重我们在基诺人识别问题上实事求是的态度,仍给了我们许多肯定和鼓励。”

    1958年后,杜云亭又奉命对贵州彝族农奴制以及川滇之交的大小凉山奴隶制进行调研,集中精力编写《彝族简史》,对基诺人的研究只得搁置一旁,此后由于各种运动的干扰,一转眼就到了1977年。

    “文革”结束后,机会再次来临。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李绍明发起并邀请杜云亭编写《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一书,当编写组来到云南考察时,杜云亭提出基诺人识别对凉山奴隶制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他的观点得到了编写组同仁们的赞同。在取得云南有关部门的支持后,由川、滇及北京从事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考古学的20余位成员组成的“基诺人民族识别组”投入调研,经识别组调查研究后一致认为:基诺人具备了一个单一少数民族的条件。“在民族识别问题上,我们也是充分尊重了基诺人的意愿。”据杜云亭回忆,在当年识别组召开的几次民族识别的座谈会上,基诺人的代表人物纷纷表达自己的意愿:“基诺人与别的民族不一样,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支系。”“从分天分地分界限时基诺人就与其他民族不一样,应当是一个民族。”

    “当然,除了民族识别以外,还有民族确认。民族识别是学者的研究行为,而民族确认则是政府的决策行为。”杜云亭总结道。

    1977年12月初,基诺族识别报告完成;次年初报云南省民委;1979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公告确认基诺人为我国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历经了20余年的漫长历程后,基诺人的民族识别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以基诺族认定为标志,民族识别工作告一段落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项非常重要的民族工作,也是一项具有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和政策性而且又十分复杂的民族科学研究工作。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代统治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一些少数民族被迫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分,许多民族得不到承认。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那些历来被公认的少数民族外,许多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民族成分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出来的少数民族成分更是多达400个。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进行科学的鉴别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自1953年起,民族识别问题就被提到民族工作的日程,由中央及有关地方的民族事务机关组织了包括专家、学者和从事民族工作人员在内的科研队伍深入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地甄别其民族成分和族称。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民族识别的发端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派出中央访问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并确定了一批民族成分。经过识别和归并,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中,从自报的400多种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高潮阶段(1954年至1964年)。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比较广泛的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到1964年,在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记中,经过识别调查研究,新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并将74种不同称谓的族体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当中。至此,已填报的族体识别工作得到了基本解决,还存在的有待于识别的族体已为数不多了;民族识别受到干扰阶段(1965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除确认西藏的珞巴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及在贵州进行了一些民族识别的调研工作外,民族识别工作基本陷于停顿;民族识别的恢复阶段(1978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除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外,主要是恢复、更改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自1982年以来,提出要求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有500万人,这段时期已恢复和更改的有260万人。截至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正式确认了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至此,全国的民族构成基本弄清,民族识别工作告一段落。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识别民族之众多,调查地区之广泛与深入,世所罕见。而人民政府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时,就倾力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更是体现了中国政府落实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实现民族平等的坚定决心。

    国家民委前副主任黄光学曾主管民族识别和民族成分更改工作,1987年2月,黄光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了中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成分的恢复、更改工作,指出民族识别和更改的“绝大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但对有些遗留问题必须解决好。“今后恢复、更改或识别民族,都应从现实出发,以现有特征为主,参照历史和族源。既要弄清这一集团同那一集团的共性或相似性,又要准确把握其个性,综合现有特征的诸要素,联系起来分析研究,而不以其中的某一要素为依据。对特征已基本消失了的某些集团,其远古历史、家谱、姓氏、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传说、内部关系等,只能作为研究民族发展、变化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民族成分或确定民族的依据。某一集团能否认定为单一民族,主要依据一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单一民族的特征,二是既要尊重该民族集团大多数人的意愿,又要考虑民族发展上的利弊,以及对其他类似集团的影响和民族之间的团结。”黄光学认为,“要加强民族识别的理论研究,并把各族人民的注意力引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江泽民、胡锦涛先后视察,基诺族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自1958年初上基诺山,杜云亭便与基诺族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的50年时间里,杜云亭的目光便再未离开过这片神奇的山林,并用心地记录下了基诺山的变迁轨迹:

    1981年3月,基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基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冬改为基诺山区公所;1988年初再改为基诺山基诺族乡。这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84年3月。上世纪80年代初,景洪县委领导就与基诺山干部一起,制定了发展基诺山区经济的以下思路:“以林为主,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尽管少数自然村的发展较缓慢,但基诺山区总体发展势头喜人。到1999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3108万元,比1978年增长19倍;粮食实现自给有余,人均有粮600公斤;乡镇企业总收入5638万元;财政收入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000元,比1978年增长9倍。对于一个本世纪中叶尚处于原始村社时代,改革开放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少数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跨时代的历史性进步。

    从刀耕火种到与各民族携手共建现代化祖国,基诺族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在基诺族经济与社会事业产生巨大变迁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基诺族发展的关怀和扶持。

    1989年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基诺山视察,看到基诺族经济落后、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现实,他作出了“一定要使基诺族兄弟尽快富裕起来”的重要指示;1999年11月,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到基诺山调研;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实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5年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中央领导和云南省政府更是为基诺族人民送来了重视民生、科学发展的春风。2000年4月,云南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确定对景洪市基诺山和勐海县布朗山进行整体扶持,列为“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同时,“两山”又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攻坚工程在基诺山拉开了帷幕。历时3年的“两山”扶贫项目,完成了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综合示范村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等7大建设项目91件子项目,全乡100%的基诺族群众从中受益。到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641元。

    2006年5月12日,正在云南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来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乡札吕村,看望这里的基诺族群众。小小的山村沸腾了。基诺族乡亲们穿上砍刀布制成的鲜艳服饰,聚集在村口、路边,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呼喊欢迎总书记的到来……

    在老乡家的木板楼上,胡锦涛与基诺族群众拉起了家常:“我这次从北京来到西双版纳,就是来看望你们的。看看你们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孩子是不是有学上,生了病能不能得到治疗,你们还有些什么困难。希望听到大家的心里话……” 总书记亲切的话语、党中

责编:孙洁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