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汉皇故里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从建设淮海经济区较强省际边界城市看沛县城市崛起

CCTV.com  2008年06月12日 10: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建设富有现代气息和发展魅力的淮海经济区较强省际边界城市的城市,打造绿意融融人居空间,一直是沛县人不懈的追求。

  今天的沛县人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着。不断更新的城市化理念,城市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城市拓出了一条愈来愈宽阔的开放之路。无论是沛县人,还是外地来客都不由得伸出大拇指称赞:“沛县城市变化真是太快了!”

  2004年,沛县从实际出发,响亮提出“实施城市崛起战略,五年再造一座新沛城”的口号,在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用5--7年的时间,使城市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辐射半径50公里,建成淮海经济区较强省际边界城市。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和灵魂,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沛县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制定了新一轮城市规划,科学地作出了“建设新城,改造老城,激活副城”的战略部署。

  如果说,规划上的高起点、大手笔体现的是魄力和胆识,那么实施中的高标准、严要求显现出的则是决心和力度。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原则,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规划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严格项目报建程序,依法审批基建项目。城市建设严格按照“组团、连线、成片”的开发思路,以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为突破口,实行“组团式”与“连片式”开发相结合,使新城、老城、副城有机地融为一体,市政功能逐步完善。

  困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题是缺乏资金。沛县的领导认为,城市建设不脱离政府投入的“襁褓”,就难有大手笔、大动作、大改观。沛县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银行融资、引进外资、吸纳民资、股份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市场化、多元化城市建设新路子。 他们将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环境设施、市政设施等各类城市资产和土地资源全面推向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辟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2005年,采取BT、BOT等方式和中国广厦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合作,投资1亿多元加快了新城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自我积累、自我增值、滚动发展是沛县在筹集城市建管资金上走出的又一步妙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力推进土地有偿使用,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对市政设施维护、部分道路广告经营权、绿化管养等实行有偿转让。2004年以来 ,先后引进数十家公司参与房地产开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街道、广场等市政工程建设。

  沛县将老城区以北的经济开发区定位为产业新城区,建成淮海经济区腹地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新城区高新产业、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区域既科学划分,又融为一体,两者相得益彰。

  新城建设本着“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重、以园为景”的原则,集中精力,全力推进。2004年投资15亿元,实施了新城区56个基础设施重点工程。2005年,投资12亿元,实施了以“九路两带十五园”为主的45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东风东路、更新中路、铁东路等15条道路的修建、维修、亮化工程全部完成,江南绿洲、紫荆花园、风光地带等9项充满人文色彩的住宅小区全面竣工,集污管网、尾水导流、滨水观光带等市政公用工程全面完工。完成了深圳路以南、正阳路以西、北环路以北及中心大道以西所有路网建设;完成了热力、燃气、弱电、上下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做好了地表水厂、集污管网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今年,沛县还将投资20亿元实施“九路一桥”等36项城建重点工程。

  利用废旧窑场,建设占地近1000亩的新城中心森林公园,培植沛县最大的苗木基地,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宾馆、游乐场、垂钓中心等。形成了“城在园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建设格局。

  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近年来,沛县城市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发展的背后是先进文化思想的支撑和保障。

  沛县人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既注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又注重现代色彩,使之交相辉映。挖掘汉文化资源,按照观赏性、娱乐性、实用性融合统一的原则,斥巨资先后兴建完善了融汉街、汉城公园、高祖原庙、歌风台等大型仿汉建筑于一体的汉文化景区,大大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沛县汉城已成为刘邦故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做足做精老城,坚持改造一片,挖掘一片资源,产生一片效益,享受一片环境;完善老景观,打造新亮点,提升城市品位。

  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因地制宜地发展建材、装饰、服装、家电、通讯等一批专业市场。投资3亿元建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较大的金凤凰建材装饰城,投资4亿元建成了沛县温州商贸广场,使小商品、五金、食品、服装批发辐射到苏鲁豫皖周边10多个县市。积极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的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旅游、房地产、文化娱乐等娱乐服务业,把老城建成辐射力较强的区域商贸中心。目前全县商贸服务业总经营面积已超过80万平方米,老城区拥有苏果、上海农工商、华联等大型超市商业企业48家,年商品交易额20亿元。

  生态是城市新的竞争力。沛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县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区绿化增绿量、出精品、园林化,农村绿化上水平、出效益、产业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高标准绿化两条新建道路。绿化新城区更新路、老城区东风东路,增植行道树,种植花木,使城区达到“一路一树种,一路一景观,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提升小区绿化标准,对康居小区、紫荆花园、江南绿洲等20多个居民小区进行高标准绿化,绿化率达37%以上;建成了城区中心广场、紫荆广场、滨水观光带等20多处街头游园绿地和休闲娱乐场所,新增绿地80多公顷。目前,沛县城区绿化面积已达217公顷,绿化率达41.9%,人均公共绿地10.98平方米。生态示范区创建26项指标全部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的考核标准,今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验收。

  绿色,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沛县的投资环境,提升了沛县城市的发展张力。沛县人在亲手缔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也作为引资纳客的一枚筹码。在这片项目密集的土地上,凝结着沛县人对环境独到的阐释:“环境出形象,环境出效益,环境也是生产力。”

  沛县城区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但沛县的寸土寸金却不是只留给商家和工厂。在沛县人看来,牺牲了生存环境,小康就无从谈起。优美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是全面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双轮。

  早在三年前,沛县就曾经为保护环境拒绝过一个2000万元的投资项目。为此,沛县人付出了一笔不小的补偿金,但这笔补偿引出的是“生态优先”的理念。面对许多有污染但能为地方经济带来滚滚财源的企业和项目,沛县人不为所动,婉言相拒。

  沛县城市建设的人本精神还体现在,为市民建了30多个“小游园”,设置了200多处公用读报栏、宣传栏和健身设施,政府还为一个个公共设施出巨资“买单”,大大提高了沛县的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

  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沛县是首批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县”的目标,沛县积极参与全省“城管创优”活动,力争在苏北率先达到优秀级标准。

  良好的城市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为城市的崛起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沛县先后吸引了香港协鑫集团、无锡益多集团、中国广厦集团、太平洋集团、深圳芭田公司等一大批外地企业来沛投资。2005年,沛县共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6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12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8.5亿元。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落户新城区,搭起了现代化新城的框架。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新变化,使沛县城市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沛县,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环保型、花园型、和谐型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正在淮海经济区崛起。

责编:赵旋璇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