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看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

CCTV.com  2009年07月23日 14:4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片: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凯松居委会的一位农民在采摘大白菜(2008年4月26日摄)。

    新华网消息 2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登载其记者韩咏在西藏采访后所写的报道《藏乱50周年前夕 看西藏"翻天覆地地变化"》,描述其在西藏的所见所闻,短短几天的采访使其感受到西藏对境外媒体更加开放,地方官员更加友好与坦然。文章摘要如下:

    "民主改革第一村"变化巨大

    "我8岁就开始替领主工作,虽然年纪太小做不了什么,但是因为有明确规定农奴8岁就要工作,如果我不肯去,爸爸就会把我背到工作的地方。我们每天清晨干到天黑,一天粮食只有半斤糌粑,几乎天天挨打。"

    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的克松村里,66岁的索朗顿珠通过翻译向记者叙述他记忆中的西藏农奴生活。

    走进克松,记者眼中所见是村容干净整齐。本村有210户人家,830居民,村民大概早已习惯受访或已被事先告知,面对突然出现的一大群陌生人他们没有显露奇怪的神情,大人小孩正常地进行各种活动。

    一个农舍院子里,十几个少年正练习舞蹈,听他们说是在为3月28日的庆祝活动在准备。据说当天村委会还会组织14个小孩演奏藏族传统六弦琴,四五十个老人将自发组织跳"果卓舞"(藏族自娱性的圆圈舞)。

    上了年纪者对于1959年前后的生活变化仍有深刻体会。62岁的白马云丹受访时说,他受到的最大福趾,是1960年13岁的他终于能够上学。 白马云丹说:"没有民主改革就不能上学了。" 让他遗憾的是,父母未能活到今天,不能看到家人现在的生活。

    年轻一代村民对于所谓"解放"的感受显然平淡得多。在农舍里,当记者趋前与围观排舞的年轻人谈话时,25岁的仁增从一群推三阻四的同伴中站出来。仁增的奶奶当过农奴,他从奶奶叙述中领悟到的今昔差别,主要集中在物质条件方面。他说:"(过去)生活就是穷,吃不饱,穿不暖。"

    他认真想了想,又补充说:"到外面打工也不方便。"

    仁增现在村外给人开卡车,每月收入1600至1700元(人民币,下同,约353至375新元),老板还供应三餐。在人均年纯收入6380元的村子里,他这份工资不算低,足够他生活与交女朋友。从这角度看,仁增将"打工不方便"视为封建农奴制的重要坏处,让人感觉是发自肺腑。

    西藏取得的成绩不容否认

    最终被列入外媒采访点的,包括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拉萨市集、火车站、藏医院、农牧藏民安居工程、西藏社科院、藏族民营企业、还有被誉为藏文化摇篮的山南地区等。

    在展示西藏"翻天覆地"变化时,中国政府确实拿得出一批成绩:老农奴命运的巨变,拉萨市与山南市区现代化市容,农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例证。

    官方数据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西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65倍,人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7岁。目前,西藏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8.5%,电话与手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部。近几年里,农牧民实现每年双位数的收入增长。

    对于海外藏独组织与藏独同情者指汉人破坏西藏文化、剥夺藏人信仰自由的指控,政府官员回击说,藏族学生接受的都是双语教育,中央每年都拨巨款维修西藏的寺庙,西藏现在有1700多寺庙,4.6万多名僧尼,"完全能够满足藏族群众的宗教需要"。

    采访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次参加官方组织的入藏采访团,记者发现相较于过去,本次采访的开放程度有明显提高。

    在经历了去年3·14骚乱后西方媒体群起攻之的震撼经验后,官员较能接受个别记者脱队行动的要求,面对外媒负面报道时也显得坦然,甚至是坦荡。

责编:孙洁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