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新闻策划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尉凤英:永远当一名“好工人”

CCTV.com  2009年07月20日 15:5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  

    尉凤英近照

    尉凤英在操作机床

    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当时,尉凤英是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工人工程师。

    “革新迷”

    尉凤英今年已经76岁了,但她思维敏捷,说话语速很快,谈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我们3个孩子靠打零工、挖野菜、要饭艰难度日。在旧社会,我从来没有吃饱饭的感觉。有一年春节,家里几乎揭不开锅,母亲在垃圾堆里捡了3个鱼头给我们做了个汤,全家过了个年。解放了,能吃饱了,有工作了,我总觉得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劲,当时没别的想法,就是要报恩!”一席话,让人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位怀有朴素感情、干起活来风风火火的青年女工。

    1953年1月27日,当时只有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头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当时使用的车床,大多是老旧皮带车床,尉凤英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挂皮带,给机床上油,为师傅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师傅操作时,她细心观察,不懂就问。入厂3个月,她就能独立操作了。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激战之时,东北机器厂作为一家大型军工企业,担负着很重的支前生产任务。尉凤英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但还不能保证完成任务。

    一次,为了抢进度,她加大了进刀量,只听“咔嚓”一声,刀折了,活儿废了,尉凤英难过得哭了。

    师傅告诉她,干活儿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

    当时加工一个零件要搬动几次“搬把”,产品和切削下来的铝末混在一起,得用手将铝末分离出去,才能把产品拣出来。

    尉凤英想,只有减少“搬把”次数和实行产品和铝末自动分离就能提高效率。她走路想、睡觉想,吃饭时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

    受农村用簸箕簸黄豆和建筑工人用筛子筛沙子原理的启发,她做出了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模型。

    白天她要照常生产,下班后就在车间做试验,困了,累了,就枕块砖头在车间睡一会儿。

    终于,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搞成了,提高效率近一倍。这两项革新让她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尉凤英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搞革新着了迷。

    为研制自动送料机,因驱动转动部分像机车轮拐转动,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弄得一脸雾水;梳着头,她看到多齿的木梳就联想到车床的单刀切削,于是研制出四刀切削。

    就是因为这种痴迷劲,一个靠在夜校学文化的技校毕业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为工人工程师。

1/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