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新闻策划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战士马玉祥

CCTV.com  2009年07月20日 15: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10月的一个清晨,当列车驶进科尔沁大地时,记者脑海时时浮现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的那个青年战士马玉祥。时隔53年,他还“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一个黑龙江青岗县人,如何流落内蒙古?这一串儿问号也在不停回旋。

    下火车,从通辽市科尔沁区关工委楼下见到已73岁的他,直到傍晚从施介办事处他那普通小家走出来,记者深感今天的马玉祥,依然是一个最可爱的人。

    《岁月如歌》谱新篇

    金秋朝阳里,马玉祥已不象当年战地接受采访前问“什么是采访”,指导员告诉他:“问你啥你说啥”那样了。他把几天工作安排井井有条,与两个老干部一起走出大门口,紧握着记者手说:“送你一本我们志愿兵老兵的书《岁月如歌》,你的名空着,不知怎样写。”

    这本书注明“志愿军老战士风采录”,2002年出版,为纪念建党82周年和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而作。白发苍苍的马玉祥说:“科尔沁市区有老战士120人,党员就有97个。农村乡下还有三四百人哩。在民政部门批准下,我们2002年5月26日成立志愿军老战士协会,我当会长,小我一岁的王铃是副会长兼秘书长,驻会12人,我们一个一个找人回忆,请文化人写,先出抗美援朝的,再出解放战争的。这是抢救历史,宣传我党我军流血牺牲积累的传统作风,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啊。”

    原来,曾立大、小功各两次的马玉祥,1949年入党,1950年10月赴朝作战,因为在一次烈火中奋不顾身救下一名朝鲜儿童,而被魏巍写进《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马老平静地说:“在战火中救人,那时很平常。魏老(指魏巍)出书几个月,我们通讯员给各部队送书,才有人说书中有写你呀!那时我还不识字,但是一念到青岗县人,我知道是我。”到1953年7月,当班长的他从朝鲜回国,又到高碑店、旅大服役。直到1958年6月,以排长之职转业支边,来到当年的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今天的科尔沁区)。

    一晃28年,科尔沁不知道他就是书中的马玉祥。他说:“我们那个连队在战场上被打光了三次半,那半次是半夜被袭营,死了一个排和一个班。我也不知哪天战死,只知当兵要勇敢,能打敌人,能完成任务,所以,救人就象完成任务,没当回事。我能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不愿让人认出来,怕以为是向党向国家要荣誉,要地位,要待遇。

    “通辽那时是个‘无风三尺土,辽河开口没法堵’的地方,离老家五六百公里。我先当泥瓦盆生产主任,接着橡胶厂、建筑社供销公司都干过,1984年离休前是工业大厦党支部书记。”老马从战场述说到和平年代,的确岁月如歌。

    “老兵”“作家”情未了

    当述说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时,马玉祥和当年战场助理军医出身的王铃自豪地哼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军歌。马玉祥说:“发扬好传统,眼下最需要弘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了。”

    马老翻出他剪辑的资料集,找出一张魏巍18年前的一封来信和12年前在哈尔滨的一张合影,令记者惊讶。惊讶之一是,到马玉祥退休才告诉世人和家人,自己就是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中的那个青年战士。“要知道世上重名重姓的人多了。”马玉祥实实在在地说:“1979年魏老给寄来他写的《东方》三部书,我到1986年通过《解放军报》才寄信给他,当年12月26日魏老来信说:‘自从朝鲜战场一别,三十多年不见了,多么怀念你啊,玉祥同志。你的来信充满了兵味,兵的思想和兵的灵魂,也就是说,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变。”

    惊讶之二,是1992年“八一”,马玉祥与魏老相聚哈尔滨,他想不到当年书中写的第八个“烈士”李玉安还奇迹般地活着。马玉祥回忆说,那场松骨峰战斗后,下午我们又把阵地从敌人手里夺了回来,清理战场时发现李玉安昏迷中爬在一棵树下,卫生员把他背到山坡下一个小草房,他昏迷3天才等来担架。后来,他在昏迷中回国、广东治疗半年才醒过来,后来到黑龙江家乡一个粮库干过磅的活儿。

    “因为他小儿子当兵,才几经周折澄清就是李玉安。”马老悲喜交加地说:“照片上的五个人,除魏老和我,都是‘活烈士’。可惜,不久‘活烈士’先后老死了。前六七年家里困难,魏老还给我寄来1000元,老伴埋怨说,咋能花魏老的钱呢。我还健康地活着,每天就是思谋着,多为老战士和下一代做点事,离休20年,可比过去上班忙多了。”

    不“享清福”管“闲事”

    通辽志愿兵老战士多,乡下复退军人困难也多,这两年成了马玉祥“协会”一大心病。

    大林镇王合抗美援朝时被炸伤,回国在郑州治好返乡,今年也73岁,一家三代有残疾,他又常年离不开药,拉下很多饥荒债。他儿媳妇苏秀芝识字,听说区里有个志愿兵协会,一连给马玉祥写了几封信。

    马玉祥说:“后来王合在我家吃了顿饭,可怜的象叫花子。我找区委书记反映后,约老干部局、协会王铃三个人,凑了50多件旧衣服去他家。当场,我和老干部局、大林镇各给他家留下200元。”前不久,苏秀芝代表全家写来一封诗一样的信,特意感谢马玉祥帮她不会说话的女儿上了市聋哑学校。

    这时,王铃又找来当地一天《通辽日报.生活周刊》,上面记着马玉祥另一件事。那是西辽河粮库普通职工杨振江,去年妻子生下三胞胎男婴因大出血撒手而去。三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也让马玉祥牵挂。

    马玉祥乐呵呵说:“去年6月,我们看了报纸,四个老兵掏腰包几百元,还买了肉和水果,借铁路法院的车子去看他三个孩子。一看乐了,一个20多岁的农村姑娘主动嫁给杨振江,照顾他老人和三个婴儿,孩子长的蛮好,这说明我们社会风尚好哇。”

    马玉祥现在的老伴于秀琴说:“刚离休那阵儿,他买了一把铁锨和扫把,每天清扫楼道垃圾,还担任楼长。邻居说他离休了还不在家享享清福,何苦管恁多闲事。老马总说,在部队十几年,人帮人,人敬人,人救人,为别人,宁可自己去死。战场牺牲那么多可敬的战友,我平安回来,做这点小事算什么。”

    “要下一代把红旗扛到底”

    老马家窗户下有一块生锈的白漆红字铁牌,上写:“马玉祥家庭活动站”。马玉祥说:“开始我家住东郊20多平米小房,离休后孩子们常来听故事,市里就给挂了个‘马玉祥家庭活动室’牌子。1988年搬到这套70多平米大房子,就换成这个牌子了。全区有七八个老战士家也挂了。”

    二十年来,马玉祥家里接待借书、听故事的中小学生有几千个,连老马也记不清。有一天,明仁小学一个青年老师认出马玉祥:“我是四中学生,一天下雨,八九个学生还在你家吃过饭。”老马说:“这些年,我和老伴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办事处给买了两个两斗桌,做了书柜,四个小凳子早坐坏了,我又添了折叠椅子。”

    现在,家乡青岗县和外地单位、学校常请他出去作教育报告,青岗的铜匾写着“祖国功臣,家乡骄子”;北京丰台实验小学锦旗上书“卫国勇士,育人良师”。记者采访时,霍林河煤业集团专门来接他到300多公里的霍林郭勒市,2天要做3场报告,接着,他和几个老战士要去帮助区里一所中学改变落后面貌。

    老马说:“成立协会前18年,我大概作过200多场报告,听众17万人。有了老战士协会,我们又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演讲30场,听众15000人。我还每天关注‘台独’分子动向,决不让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问起马玉祥:“战士暮年哪来这么大劲头?”,他回答说:“我们干革命一辈子,就是为人民服务,口头说不行,要干具体事儿。无非给下一代留下物资和精神两样东西,可是物资易逝,精神永存,后代可以发扬。我们这些老党员、老战士,不仅是留点清廉或美誉益世人、励来者,更大责任是要把社会主义大旗一代一代传下去,要下一代把红旗扛到底。”

    老马激动地说这番话时,鹤发童颜的样子,让人感到他全身涌动着为人民服务的热血,真是“高粱老了色更浓”,难怪魏巍老作家给他的条幅上纵情写着:“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责编:汪蛟龙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