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新闻策划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地学大师 学界楷模——涂光炽

 

CCTV.com  2009年07月02日 13:3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社  

    

2007年7月31日,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地球化学事业奠基者涂光炽先生在北京病逝,这是我国科技界和地球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职工为失去这位创始人、尊敬的老所长而万分悲痛!

    涂光炽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地球科学事业,在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始终和国家、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涂光炽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奠基人。上世纪60年代,他和侯德封等老一辈科学家根据国际地学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地学科研工作的迫切需要,不失时机地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在贵阳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20世纪90年代,他又建立了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40多年来,他为两所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付出了毕生心血。

    涂光炽先生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的时期,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离开大学赴陕西参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的活动。在党的领导下,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中紧张工作,为组织抗日力量作出了贡献。1938年8月,他受党指派到延安抗大五期学习,1939年6月毕业后,继续在陕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他在回西南联大学习期间,遵照党的方针,结交进步同学,帮助中间同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他赴美留学,边学习边工作,组织并负责留美进步学生组织,团结广大留美学生,使他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祖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为动员、组织中国留学生返回祖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这些留学生中的很多人成为我国建设事业的栋梁,他本人也于1949年8月在纽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能参加共产党,这使我政治上有了归宿。”1950年9月,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入到地球科学的建设事业中。他后来总结说:“正是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开始的60多年的各种实践,塑造了我的一生。”

    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涂先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国民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研究所的战略定位。上世纪60年代,为发展国防和核工业,他组织地球化学所开展了铀矿资源的调查研究;为满足国民经济现代化所需的稀有、有色金属资源,开展了南岭地区花岗岩类与成矿综合研究及四川攀枝花、内蒙古白云鄂博、甘肃金川等矿床的物质成分、赋存状态及综合利用研究;组织开展了富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和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及选冶技术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为贯彻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逐步西移的战略,提前为西部大开发作好矿产资源准备,涂先生和孙鸿烈等专家在国家科委领导下,组织了国家攻关项目——“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305项目)。涂先生这种坚定不移地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两所几代科技人员心中,成为科技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使两所在事关我国重大矿产资源基地的矿床物质成分、赋存状态、综合利用、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涂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要把双眼紧紧盯在经常变化而又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上,结合国民经济需求提出新方向、新课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涂先生根据铀矿成矿特点提出“相当多的铀矿床是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这一新观点成为他后来组织领导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这一成果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后期,涂先生考虑到超大型矿床对解决矿产资源、建立矿业基地的重大意义和国际上刚刚提出超大型矿床全球背景研究的设想,及时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该项研究被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在该项目的研究中,他提出了有关超大型矿床的概念、分类、类型选择及我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在新疆305项目研究中,他提出了世界第三大成矿域——中亚成矿域;在2003年,立足于地球科学的宏观性和区域性,他又提出了“比较矿床学”。在他因病住院前4个月举行的全国矿床大会上,他仍提出了二氧化碳与金、铀的成矿作用,即使在他临终前的病榻前的衣物中,仍带着有关二氧化碳与金、铀的成矿作用的资料。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这项研究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件憾事!

    涂先生对地质科研事业充满信心。在上世纪90年代初科研体制改革初期,我国地质科研也受到国际矿产资源萧条的影响,科研经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不少科研人员对工作失去信心,针对这种现象,涂先生从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形势,鼓励大家。他在写给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全所职工的信中说:“在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的国家里,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作搞好是头等重要的事,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起伏不平,高峰与低谷交替。但从长远看,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事业中,地学占有很大的分量,而地球化学的贡献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他要求全所科研人员“以事业为重,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开拓思路,坚守阵地,为建立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涂先生高瞻远瞩的分析和鼓励,坚定了全所职工克服困难的决心,开创了科研工作新局面。

    涂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领导完成的众多科研成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铸就了我国地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他的思想永生,精神永存,永远是激励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力量!

    我们悼念涂先生,就是要继承发扬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一生为科学事业坚定不移、无私奉献的精神,瞄准科学前沿,创建植根于中国地质实际的理论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高尚品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他治学严谨、锐意进取、坚持实践、学术民主的优良作风!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领域开展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中作出更大贡献,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编:许桂梅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