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住房60年变迁——70年代筒子楼、地震棚

 

CCTV.com  2009年09月16日 14: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当时的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在单位的工龄、职称,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所有人都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的、递条子的,甚至拿菜刀威胁的……房管科的门槛都被踩破了。

  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同在一个单位上班又在一栋楼里生活,他们已然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楼道里一同做饭,互相尝尝味道如何;你家缺煤,到我家来拿一块吧;孩子中午一个人在家让他去你家蹭顿饭;哎呀!你家的煤气瓶没拧好,我已经帮着拧好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瞬间爆发。离唐山仅数百公里之遥的北京,震感强烈。不久后,北京的原本条条通衢的大路边见缝插针地搭起了简易的棚户——“地震棚”。

  1976年初冬,地震棚纷纷加固加厚,苇箔、黄泥、砖头(或单砖)为墙,稻草、油毡铺顶,柴木为简易门窗。这年冬,凛冽的西北风穿透苇箔的摇撼和呼啸留在了许多北京人的记忆中。直到1977年以后,地震余波渐渐退去。

  在农村,许多地方也搭起了“地震棚”。

责编:孙继礼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