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建国60年看居民住房变化

 

CCTV.com  2009年09月16日 13:4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1949年建国之后,国家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强国富民之路,回顾60年来老百姓的住房变化,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漂亮了。 

  就以我亲身经历的事说吧。上世纪60年代,随老爸到市郊某矿区上学,这里多数职工家住的是平房,屋里的地面是坑坑凹凹的黄土地,厕所是旱厕。1975年进一拖上班时,不少职工住的是平房。厕所、水管居民共用,刮风下雨,半夜上厕所用水管很不方便,每当到做饭高峰时,有的居民为争水管还要吵架。有的职工住的多家灶的楼房,两三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厕所,邻居们相处好了,还能够互相帮助,相处不好的常为今天丢块煤,明天丢块布而争吵生气。那时,到一些同学家,看到不少姊妹多的同学家里居住拥挤,家里搭了上下铺,姊妹们大了,仍然不能改善住房,让人感到很无奈、很尴尬。在工余时间,与小组的师们聊起居住的事,有的师傅说他们从农村或技校刚毕业进厂时,住的是单身宿舍,三四个工友住在一起,有的结婚了,仍然没有自己的住房,家属来了,只好让其它工友另觅住处,那才尴尬呢。

  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当时的一个美国、前苏联等几个国家人均住面积的消息,拿自己的住房与人家对比了一下,我和小组的几位师傅对人家羡慕了好几天,心想要是自己的住房改善了,也住上宽敞大的房子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因为当时我三口之家,仅住12平米的房子。我搬进这个房子前的那位师傅是祖孙三代5口之家,住了多年这样的房子。

  记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单位职工分房要排队,每位职工都盼着分房尽快轮上自己,所以,各单位管房的人就格外吃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递条子的,等结婚娶媳妇的……房管部门的门槛都被踩破了。据房管部门的人介绍,当时一拖不仅有职工在等待改善住房,每年还要新增一两千新的要房户,住房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八十年末,国家居民住房政策出现了新变化。原先职工分配的“福利房”有的折价卖给了使用者。原先街坊的老邻居们的住房按其工龄,扣除房屋折旧等,花了万吧块就买了下来。到了九十年。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许多人的住房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但这种变化说快也快,说慢也慢。我刚刚买房时,因为房源紧张,要抓房号,凡采取计划生育措施者、劳动模范、处级领导等优先抓房号。经过一番折腾,我住进了新房,成了有产者,还出个新称呼叫“业主”,我真是有些不敢相信这种变化。

  到了新世纪,人们的住房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在观念上,人们改善住房不再找领导,而是找市场。有的职工到了星期天,就以休闲的心情逛逛房市,了解一下行情,从而量力而行地买下自己心爱的房子,即使用公积金贷款当上房奴,晚上还在抿嘴笑呢----钱慢慢还吧。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同学或朋友打电话邀请去“燎锅底”----庆贺乔迁新居。而这些新购房户不仅面积大了,宽敞明亮,装修也很上档次,地面不是瓷砖,就是木地板,走在上面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现在买房者不仅关注房子大、结构好,而且更加注意小区的绿化及物业管理水平等。有人这样总结建国60年人们的居住变化:原先是居者“忧”其屋,到了上世纪初,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人们又开始向“优”其屋迈进。 据有国家有关方面统计,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从原先的几平方米,再到十几平方米,现已发展到了人均住房面积达27平方米,这种变化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期盼,多少代人的梦想,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艰辛啊!

  眼下,各地居民在住房改善上有差异,一部分人的居住条件还不理想,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全国人民的住房条件一定会得到逐步改善。唐朝大诗人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著名诗句。虽然现在还不能说“俱欢颜”,但建国6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住房得到极大的改善却是不争的事实。

责编:孙冰岩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