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某 提问

网友君君问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听很多老红军说,当年的长征,过草地是其中最艰苦的一段路程,而且还三过草地,那么,过草地到底有多难呢?当时过的是哪片草地啊?

小编答

“过草地之难,难于上青天”“死亡陷阱”……这些词汇对于当年参加过长征、走过草地的红军来说,都不足以形容其千辛万苦。而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第4、第30军等部队,还三次走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那么,对于红军来说,犹如“死亡陷阱”般的草地到底在哪儿呢?

经小编查阅史料证实,红军当年三过草地时经过的地域主要是指川西北高原上的水草地。川西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因为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也有“松潘草地”之称。它纵横300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就是指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都说过草地、过草地,但这里所谓的草地,可并非我们所以为的青草绿地。80年前,这里既无道路,也无人烟,更无可食之物,与其说这里是草地,不如说是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好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

而红军要想通过这片草地,则必须至少克服四大困难,其困苦和艰辛是我们这些后人难以想象的,更让很多歪果仁直呼不可能。

首先,第一大难即为行难。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必须脚踏草丛根部,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过草地时最怕的就是陷入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第二大难为食难。

那时,红军准备的粮食多为青稞麦炒面,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吃着不经饿。如果直接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

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能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以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

在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

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第三大难为御寒难。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

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

第四大难为宿营难

草地净是泥泞潭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等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实在找不到,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战士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

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

草地环境恶劣,饥饿、寒冷每天都在侵袭着红军战士,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但即便这样,红军战士还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走出了草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是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勇气,是我们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就的丰碑,习近平强调,“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发扬、传承。

本文参考: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究竟有多难? 内蒙古日报 2009-03-25
      长征,永远的时代精神——军史专家眼中的长征 新华社 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