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峰会:找对症才能下对药

  11月12日,一名男子走过英国伦敦一个职业介绍所的标牌。据统计,英国最近三个月新增失业人数14万,总失业人数达到182万,为11年来最高纪录。 新华社/路透

  一年多以来,由美国住房市场和金融业疯狂投机引发的危机持续恶化,对世界金融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止金融崩溃,美国和欧洲的领导人在他们的银行周围拉起了封锁线。但是,不断出炉的各种数据表明,一切还远没有结束。目前,美国经济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金融危机是否已升级为经济危机?全球性衰退能否避免?对于这些经济形势的研判,将是本月15日国际金融峰会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发达国家衰退恐难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日大幅下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并预计发达经济体经济明年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收缩。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

  关于经济衰退的判断标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认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如果一年连续两个季度GDP出现负增长”,就可以认定为出现经济衰退;另一种是根据四项反映美国经济活动的指标(实际GDP、工业生产指数、批发零售贸易指数、失业率)来判断,如果这四项指标出现显著下滑,并且持续长达数月,则可以认为是衰退。美国今年第三季度GDP负增长0.3%,分析人士普遍预测第四季度GDP也将为负增长,因此根据前一种标准,或许在第四季度数据出台以后,美国经济将被判定为“陷入衰退”。而如果根据后一种判断方法来看,美国近期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都不乐观,但要想得出“衰退”的结论,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继续观察。

  鉴于目前英、德、意等经济已经出现季度性衰退,美国经济也走势低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判断,“发达经济体衰退恐难避免”。

  说经济危机为时尚早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救市。但是,市场最大的担忧依然来自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这牵涉到一个重要的质变因素:金融危机是否最终会升级为经济危机。

  上海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表示,从广义上说,经济危机也包括金融危机,鉴于实体经济对基本面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关键是看实体经济有没有受到影响。

  目前来看,实体经济确已受到波及。在美英等国,国内消费开支大幅缩减,企业借贷、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都受到影响,就业岗位锐减、失业率升高。不过,李长久认为,现在说美国已陷入经济危机还为时尚早。他给出了两条理由:首先,从美国目前的经济结构看,高技术产业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支柱,这一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受到波及。其次,虽然实体经济在此次危机中遭受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情况相比,还不能称之为“严重危机”。

  陈凤英则表示,对全球经济而言,衰退的标准一般是人均GDP为负增长或全球经济增长低于2.5%。“虽然IMF最新预测说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2%,但是在我看来,它们之前的预测过于乐观,现在又过于悲观。目前做出如此大幅度下调,一方面是说明目前形势的确非常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来未知数很高。”

  陈凤英进一步指出,即便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出现急剧衰退,也不一定就会让全球陷入衰退。“近几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依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75%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现在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不错。应该说,当今全球经济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增长格局,这是避免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

  全球衰退风险加大

  虽然目前仍然主要是一场金融危机,但是遍及全球的资产价格下跌、信贷紧缩和信心下滑,让企业和消费者都无力或无意愿去消费和投资。由于全球都处于低迷状态,难以通过出口来弥补疲软的内需,进入一场漫长而严重的衰退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

  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无疑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仍可能负增长,但关键是降幅到底有多大。如何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是美国政府决策者面临的重大考验。

  现在全球正进入新一轮的降息潮。降息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借贷成本下降。但是,专家普遍认为,降息也不是没有风险、可以无限期降下去,如果降息到零,那么对经济已无作用。周敦仁举例说,“当年日本实行零利率,企业还是不敢借贷,因为担心投资收不回来。” 李长久认为,相比调整税收和财政开支等措施,在短期内调整利率更容易实施。但是,他也指出,“眼下这一措施的效用已经大大降低了。”

  除了降息,财政刺激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减税。尽管这种刺激可能会增加政府短期财政赤字,但从长期看,衰退带来的财政损失肯定要比这些大得多。专家认为,要想真正从困境中走出来,各国政府还需尽快拿出一套健康、可靠的长期财政计划来。

  到底是谁“失灵”了

  在15日举行的金融峰会上,对于金融危机的反思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次贷危机去年已经发生,一开始经济学家都认为问题不大,但是后来的发展远远超出预料。是危机真的不可预测还是现有的数学模型出了问题?

  周敦仁表示,其实,一开始有问题的部分的确不是很大。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将这些部分打包做成衍生证券,“比如原先只有3000亿美元,但经过不断打包、层层发酵,最终就变成了7000亿乃至更多。”

  到目前为止,不同经济学家对这场金融动荡的解释就像盲人摸象,要认识真相还需将多方观点综合起来。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制度层面的问题。首先,金融监管必须加强。其次,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能放松。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危机也暴露了在经济领域分析判断层面方面的问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对于拥有问题衍生证券的大金融机构,当时美欧的权威评级机构却给出了3A评级,这加重了民众对于这些机构的盲目相信。周敦仁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评级机构为了金钱忽略了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绕到数学模型中去了,“其实,任何数学模型都是有条件的,不能保证所有条件的真实性和充分性。”但是,疯狂的金钱和华尔街的光环最终还是遮住了人们理性的眼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吴永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