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渴望提升的新晋职员,一个急于扩大销路的商人,都可以从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身上,有所领悟。
这位43岁的中共党员走的时候,当地有两万名百姓自发上街送他,许多人哭肿了眼睛。60岁的“知青”大姐们为他守灵三日,她们大都是上访户。此刻,潘作良其实已经取得了所从事职业的最高荣誉。
这份职业荣誉是在艰巨的环境中取得的。信访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烦”和“机关第一难”,往往是集难事、烦事、窝囊事于一体。做好信访工作需要良好的领悟力和职业精神。如何处理、化解、平息,没有一本教科书能给出一个“万能”的标准答案。
潘作良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上任第9天,他即对各个信访案了如指掌,条缕清晰。在生命中的最后24小时,他花了4个小时,向属下讲解没有息访的38起案件,逐一分析,并提出明确解决办法。许多上访户有他的手机号,“一旦心里不顺,就给他打电话,因为他24小时开机”。
只是几件小事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完全可以媲美任何一个优秀职业经理人。他在最短时间内打造了无懈可击的专业功底,付出百分之百的敬业心和热情,又于细节之处见真功。
电影电视里的武打设计,总要设计一些奇招、怪招、绝招,观赏性强了,使观众赏心悦目;但大多不符合实际生活,事实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作良精神”的实质,就是用专业的精神,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
上访户需要的是善意的对待,诚恳的帮助,高效的解决问题。作为信访战线有口皆碑的“拼命三郎”,潘作良实现了对群众托付的事情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事实上,他只是极其严格地,甚至苛刻地完成了工作。
这是人人都懂,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道理。破解关键之处在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观的认同。外界评价,潘作良的为官之道,只是一个“纯”字,“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正暗合“以诚换诚,将心比心”的信访工作。
事实上,不管我们身在哪个岗位上,只要身在社会,只要有一份工作,职业性都是相通的。潘作良,这个至真至纯之人,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提供了一剂清醒药。他提醒当代人,热爱并认同工作可以有效化解难题,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四十三年尘与土,一心为民永造福”。43岁的潘作良,应对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有所触动。
责编:赵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