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作良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14: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作良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辽中县信访局接访科科长 于守福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于守福,是辽中县信访局接访科科长。今天,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向大家追忆我们的好局长潘作良,以此来祭奠和怀念他!

    自打2006年9月11日,潘局长到信访局工作,屈指算来,一共607天!在这607天里,我与潘局长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他给我和我们全局同志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然而,在这607天里,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是他不知疲倦拼命工作的最后24小时。

    5月8日班后6点半,潘局长召集局里有关人员在县委三楼会议室开会,研究近期全县的信访工作。

    晚上11点半,他独自回到办公室,又一直工作到下半夜两点多。

    5月9日凌晨5点多,他赶到建设中的新信访大厅,楼上楼下详细检查施工进展情况。

    早晨7点半。他匆匆吃口饭便回办公室准备县里信访工作调度会汇报材料。

    上午9点,参加县信访工作调度会,会上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汇报发言,对全县51个重点案件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息访意见。

    下午1点,他在办公室接待2名上访群众,足足谈了三个小时。紧接着,下午4点15分他又来到我们接访科,和我们一起研究信访案件。

    当时,我们发现他脸色灰突突的,很难看,表情十分痛苦,手啪啪地直拍头部,就劝他说:“局长,您休息一会吧!”他说:“没事,老毛病,过一会就好了。”还是硬挺着继续开会。

    大约5点半,潘局长说:“我的头疼得怎么这么厉害,好像要炸开了一样。”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县中医院。而后,又送往沈阳医大进行抢救。然而,最终还是因为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于5月10号上午10点半,我们的好局长带着对家人的眷恋,对未竟事业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潘局长生命的最后一天,就是这样度过的。然而,现在回想起来,他在信访局工作的607天,哪一天,不是这么辛苦!不是这么劳累!不是这么拚命呀!

    这一天,就是他生命最后的真实记录,也是他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痛失好局长的这段日子里,与潘局长一起工作生活的情景,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潘局长是一个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为党分忧的好局长

    大家知道,信访工作被誉为是“天下第一难”。当时,我们辽中县由于种种原因,信访形势非常严峻,群体访、越级访比较多,是出了名的“信访大县”。为了尽快扭转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县委决定加强信访局力量。按照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标准,最终选择了潘局长。当县领导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这样,他从县人大专职常委走上了信访局主要领导的岗位。

    其实,潘局长长期在基层担任领导工作,他心里最清楚,信访工作有多难。而凭他的资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岗位。但他胸怀大局、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潘局长曾对我们说:党之忧即民之难,干部做工作不能怕矛盾,怕困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个人历史积案到涉及面广的群体访事件,凡有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上手。只要群众的难事、急事没解决,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设法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

    在信访局长岗位上的短短一年零八个月时间里,他忘我工作,以身作则,带领全局同志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开创了全县“信访总量下降、到市赴省进京上访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新局面,我们县也由全省信访大县变成信访工作放心稳定县,成为了全市信访工作的排头兵!

    潘局长是一个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为民解难的好局长

    潘局长常对我们说:“信访工作,一头是党的重托,一头是群众的期盼。”“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群众就是我们的父母,不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就是不孝之子。”

    县粮食系统有36名因公致残的职工,多年来一直为解决伤残金而上访。潘局长上任后,用一个月时间挨户了解情况,提出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一定经济补偿和困难补助的处理意见,这些伤残职工十分满意,称赞潘局长是务实爱民的好局长。

    当看到71岁的伤残职工马仁权失去右腿、上肢因拄拐而肿胀时,潘局长就立刻协调县民政局,为马仁权解决了代步车;又联系县残联,为他安装了假肢。马仁权老人平时舍不得用代步车,追悼会的那天,他坐着代步车来到了追悼会现场,以此悼念潘局长。他还逢人就夸:“潘局长比我亲兄弟想得还周到,他真是共产党培养的好干部!”

    有一位老上访户,先后数十次去市、到省、甚至进北京上访。有一天,潘局长专程来到这位上访户家中,看见他孤身一人,身患重病,立即联系当地镇政府,迅速把老人送进了敬老院,还特别安排专人照顾。后来,潘局长又协调当地政府为他办理了农村低保。一个月后,这位老上访户专程来到县信访局,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潘局长,你真是我的大恩人哪!我家穷,没有什么送给你,就给你磕个头吧!”

    满都户镇东刘家村村民齐静的女儿在一家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时被切除了子宫。在这起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因有关单位推诿扯皮而久拖不决,齐静因此到处上访。潘局长接手这起案件后,多次召开协调会,找主管部门研究。即使在他生病或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仍然不忘过问这一案件的进展情况。经过努力,齐静的女儿最终得到了赔偿款。事后,潘局长还为她的女儿办理了低保。为了感谢潘局长,齐静想请他吃饭,他不去;想给他买点东西,他不要。潘局长唯一收下的是齐静送来的写有“秉公执法、正大光明”的锦旗。

    四方台镇太平庄村62岁的白桂荣,丈夫去世得早,唯一的一个儿子又因意外事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一贫如洗。几年前,她成了上访户。看到老人的困境后,潘局长眼睛湿润了,他从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钱让老人先种上地,为了使老人的生活有着落,他还上下协调多方努力,争取到了救济款,办理了低保手续,还为老人盖上了瓦房。从此,潘局长的电话成了白桂荣的热线,而白桂荣家也从此有了一个当官的“亲戚”。每逢过年过节,潘局长都会送去“亲戚”般温馨的问候。得知潘局长去世的消息,这位老人说啥也要见潘局长最后一面。5月13日那天,天刚蒙蒙亮,彻夜未眠的白大娘就走出了家门,从村到镇步行30里、花了3个小时,又从镇上打车到茨榆坨,从茨榆坨坐大巴车到辽中县城,再打车到殡仪馆,一辈子没坐过出租车的老人竟连续打了两次车!赶到殡仪馆时,她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拉住潘局长冰凉的手失声痛哭。她哭自己的好领导、好亲戚走了;她哭逢年过节再也听不到潘局长那“白大娘,吃上肉了吗?”的亲切问候;她哭自己有心里话儿再也不能跟潘局长说了!

    潘局长是一个视工作如生命、刻苦钻研、永争一流的好局长

    潘局长在工作上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落下了一身病,特别是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和面部神经痉挛,经常使他疼痛难忍。但他每天仍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摆动。

    潘局长到信访局工作的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一是每案必看,每卷必通;二是每天必须接待或约见上访群众。在上任第九天,向县领导汇报信访工作时,已对当时全县的49起重要案件了如指掌,分析得头头是道。

    他始终坚持在信访工作第一线,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亲自审阅上访卷宗,亲自处理信访难题。特别是他提出要转变工作作风,变上访为“下访”,走出办公室,走到上访群众中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到信访局工作不到两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深入基层“下访”500多人次,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就要接待6-7人次,每周就要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他还积极探索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从接待、办理、督办入手,制定了系统的操作流程,改变了传统信访工作的方式,探索出信访部门由“中转站”向“终点站”转变的新路子。

    潘局长常说,解决信访案件不能简单化,要有效地利用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涉法访,一度是困扰我县的老大难问题。作为信访局长,他不是简单地把案件转交给法院,而是经常捧着信访卷宗认真研究,向法院同志咨询有关法律问题,并结合案件研究法律,对处理涉法信访问题提出建议,县法院的同志们亲切称他为“编外法官”。

    潘局长还有一个“政策专家”的美称。许多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潘局长一起研究处理信访案件后都感叹:“潘局长对政策规定掌握的比我们还清楚,不仅能对要处理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还能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我们服气。”

    在处理一起因劳保问题上访的案件中,潘局长当场列举十几条相关政策规定,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老同志赞叹说:我干这行快三十年了,但掌握的政策和规定还没有潘局长多呀!

    潘局长敢于面对复杂矛盾,勇于化解矛盾,善于处理信访难题。局里同志都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事、险事,只要潘局长在场,我们心里就有底。今年4月7日,刘二堡镇100多名貂貉养殖户,因为对养殖小区补助款数额有异议,傍晚堵在镇政府门口准备越级上访,情绪非常激动。当时潘局长刚刚从北京出差回来,他来不及休息,就带着我们直奔这个镇。我们赶到这个镇的大门口时,迎面看见的是黑压压的人群。这个场面,是我从事信访工作以来很少见到的。潘局长下了车,直接走进情绪过激的人群中,喊道:“我是县信访局局长,有什么事大家跟我说!”现场有哭诉的、还有情绪激动骂人的。潘局长耐心地倾听着,认真地记录着。然后他对群众说:“乡亲们,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是农家院长大的,将心比心,很理解你们的难处!但是,咱不能一着急就蛮干哪!上访得依法、逐级、有序。你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 经过潘局长耐心而诚恳的劝说,这些群众陆续散去了。当最后一拨群众跟潘局长握手告别时,已经是深夜11点了。像这样的群体访事件,他总能一次次化解,令同志们敬佩不已。

    尤其今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沈阳市开展了信访稳定“百日会战”活动,各区县市都要建立信访大厅,积极探索建立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模式。辽中县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繁重,市里交办我们51件重点信访案件,我们自己又排查出县本级20件重点疑难信访案件。潘局长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从4月19日“百日会战”开始到5月9日,仅仅20天,我们息访市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13件,县重点疑难信访案件12件,名列全市前茅。

    潘局长是一个的淡泊名利、关心同事、凝聚团队的好局长

    潘局长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但他对同事、对下属却关心备至。他对我们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指导,在他任局长一年多时间里,经他培养推荐,有7名同志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大家称赞他把信访局队伍带活了,跟潘局长干工作气顺劲足。局里一名老同志退休,他自己掏钱请吃饭,还送上鲜花。同事的父母或爱人过生日,只要他知道,都送上生日蛋糕和真诚的祝福。

    潘局长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这些年,他推了多少次功,让了多少次荣誉,人们已记不清了,熟悉他的人都这么说,这是“作良习惯”。就在他去逝前不久,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荐他为沈阳市劳动模范。但是,潘局长坚持跟县领导说,如果县里对我们信访局的工作给予肯定的话,就把“劳模”的称号给一线工作的同志。接访一线的同志受的苦、挨的累最多!在他的再三坚持下,这个荣誉最终让给了我!但我心里最清楚,这个劳模,潘局长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要说吃苦、挨累,他比我们谁都多!要说一线,潘局长什么时候离开过一线哪!

    今年5月3日,为期一周的全国信访局长学习班在井冈山开班,全市郊区县惟一一个名额给了他。但是,考虑到当时信访工作比较忙,他还是放弃了。事后说起这件事,我们大家都后悔不已:“要是当初劝潘局长去,他也许能躲过这一劫。”

    潘局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事迹,我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们对他的感情,几天几夜也说不尽!

    潘局长啊,我现在告诉您:

    您建了一半的新信访大厅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市委书记说我们县建的信访大厅是最好的!

    您日夜操劳的市里交办的“百日会战”重点案件已经全部结案,息访率为百分之百,我们县是全市第一啊!

    潘局长,您安息吧!我们一定会完成好您未竟的事业,把辽中建设得更和谐、更美好!

    谢谢大家!

责编:赵旋璇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