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一位百姓爱戴的好干部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14:2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一位百姓爱戴的好干部

    原辽中县老观坨乡党委书记 韩士库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韩士库,和作良从1996年开始在辽中县老观坨乡共事,当时我任乡党委书记,他是乡里负责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我们在一起4年多时间,他给我的印象是:有很强的敬业精神;遇事不打怵,特别有工作能力。是个非常好,非常得力的年轻干部。

    1995年,老观坨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大水给全乡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当地干群关系复杂起来。就在第二年,我来到老观坨乡工作。面临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我想,要恢复生产,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找班子的每个成员谈话,探索老观坨乡保稳定,求发展的对策。这些干部中,潘作良的一席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咱们党员干部,要把百姓当做父母,‘父母’心顺了,社会就稳定了,经济才能发展上去。”才刚30出头,能说出这样朴实、在理的话,让我一下子对这个年轻干部刮目相看。然而,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这个年轻人不但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老观坨乡群众上访在县里最出名。经常是一大早,上访人就堵住乡政府的大门。往往这时,有的干部不知道如何处理,不敢接触。可年轻的作良却恰恰相反。他主动走到上访人中间,了解情况,积极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大兰坨村有个村民到乡里上访,作良在了解情况的时候,发现这个村民上访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劳动能力。因为他的眼睛得了严重的白内障,几近失明,没钱治,就一直挺着,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作良把这事儿放在了心里。不久,作良听说市里一家大医院要下乡义务为农民治眼病,就县里、乡里、村里反反复复地跑,为这个村民联系上了手术,使他重见了光明。根本问题解决了,这个村民心顺了,一心一意去搞生产,也就不上访了。

    老观坨乡敬老院有个职工,以前工作中砸折了腿,享受工伤待遇。但随着物价的上涨,他享受的工伤补贴越来越显得偏低,生活受到了影响。这个职工就拄着双拐到乡里上访,要求提高补偿待遇。作良经过调查,认为这一情况属实,赶忙向领导汇报。作良说:“这个职工残疾了,补贴又这么低,要是有办法,他也不至于上访告状,咱们应该帮帮他。”在作良的协调下,这个职工的补贴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作良工作有热心,也特别有办法。大兰坨村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八路”,经常到乡里来提意见。因为他资格老,脾气还挺大,大家都格外小心,生怕接待不好。可是这位老同志还是经常发火。我让人把作良找来。没想到作良和这个老同志一唠,马上心平气和,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打那以后,每次老人家来,都是作良和他谈,每次都是高高兴兴的。我很奇怪,问作良:“你是怎么弄的?传授一下经验呗。”作良笑着说:“没啥,挺简单的。将心比心呗,把老人的事儿当成自个事儿办。

    作良工作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耐心。他做上访群众的工作也不是每次都马到成功,但他就是有股子韧劲。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直到事情圆满解决为止。用他的话讲:“水大没有泡不倒的墙”。

    老观坨乡有个出了名的上访户,大家都管他叫上访“专业户”。这个人不管大事小情,有点事儿,就到乡里上访、告状,谁见了都头疼。作良主动把这个人包在自己身上。事实上,这个人许多事情是无理上访,但作良没有一点冷言相待,相反是热情相迎。甚至一有机会就主动去找这个人谈话。作良和他说:“老兄,你天天上访把正事儿都耽误了,家里孩子老婆咋活呀。有这精力,好好把家里的生活水平搞上去,别让人家瞧不起咱”。作良从生产、生活的细微处入手,一点一点地说服。你还别说,这“墙”真让他给“泡倒”了。在作良的帮助下,这个人真的在家安心搞生产,不到乡里去告了。

    经过多少事儿以后,不管工作上遇到啥难事,我都愿意让作良去解决。一次,省交通厅在辽中召开公路建设现场会。会要开了,可是,乡里还有一个钉子户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可是件大事儿,弄不好会有大影响。可就在这时县里紧急通知我去开会。难心之时,我找到作良。作良像以往一样爽快地说:“你放心去开会吧,我会按政策把这事儿办好!”待我开会回来,事情果真圆满地解决了!

    长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作良特别强的工作能力来自他和群众那种特别的亲合力,来自他骨子里对百姓特别的深情。

    作良关心他人,尤其关心那些弱势的人们。那时,他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工资,可是一看到谁有困难,就20元、30元地从自己腰包里拿出来帮助他们。不管谁有困难,除非不知道,只要知道,他没有不帮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能看到作良的身影。他那么热心,那么真诚,难怪大家都愿意和他打交道。

    一年春节,我和作良等乡领导去贫困户家走访。到一户人家的时候,作良一下车,拎起一袋白面就往屋里进,手上、身上蹭了一下子白,可进屋拍了两下,就热情地和贫困户聊起家常,问这问那的。事情虽小,可给我的感触很深。因为当时随车一起去了好几个工作人员,照理说让他们拿就可以了。作良顺手这样做,是骨子里的一种习惯。

    作良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感染了我们全乡的每一个干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观坨乡一改过去的混乱局面,连续几年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9年末,作良被调到养士堡乡任乡党委副书记。说实话,这样得力的年轻干部我一百个不愿意让他走。可正因为得力,哪里都需要这样的干部。在养士堡乡工作两年,作良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工作,同样受到乡干部和群众的赞扬。后来,作良又被调到四方台镇先后任镇长和党委书记。我和作良分手十几年,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同志加兄弟亲密关系,他越来越放射光彩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一直在感染着我。

    四方台镇是个上访十分严重的镇。作良上任不久,就到问题最重的太平庄村开展工作。当时,太平庄村落实土地量化工作非常困难,矛盾非常突出。作良到太平庄村走访群众,白天深入到田间地头,晚上到百姓家里了解情况、征求意见。饿了吃块面包就矿泉水,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在那段时间里,他走访群众2千多人次。经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理解,圆满地解决了土地量化的信访问题。

    2003年春天,细河水使西余村一千多亩水田遭到污染。群众怨声载道。先后聚集了200多人上访,要求给予一定的补偿。为了了解详细情况,作良亲自带队深入西余村调查核实。白天他穿着靴子,拿着米绳,行走在田间地头,每条上水线,每个池埂他一一走遍。晚间,他深入到农户家中,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同市、县相关部门联系,最终使村民的损失得到了合理的补偿,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作良的身体严重透支。在四方台工作期间,他就几次病倒,但仍然忘我地工作。到信访局后,他还是不顾身体而拼命地工作,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今年5月7日,是我和作良见的最后一面。

    记得当时已是晚上10点半了,我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是作良,我急忙把他让到屋里。一进屋,他咕咚一下子就坐在我家的沙发上并顺势躺下。当时我就感觉作良是那样地疲惫。我就问:“作良,你咋这么累呢?听说你身体不太好,找个时间去医院查一查?”作良笑着说:“没事儿,再说也没时间休息和检查。”说到这,他话题一转,“对了,听说你朋友要投资一个6000万元的项目,你看能不能把他争取到咱辽中来。当时,我真的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老弟,累成这样,半夜三更到我家,原来是为咱辽中的发展操心,可这并不是你份内的事儿啊!可作良说:“如果项目真的落地了,就业的人多了,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社会也就稳定了。”作良说的确实在理儿,我非常感动,告诉他:“没问题,我会尽力把这个事谈成。”这是我最后和作良的一次当面谈话,第二天他还打电话给我,商量这事,没想到这竟成了我和作良兄弟永别的话题!

    5月10日,是我一生最痛苦的一天。当得知作良去世的消息,我再次行使了当年在乡里工作时“老班长”的权力,召集原乡班子成员来到了殡仪馆,一起再见上作良一面。看着我的战友、我的兄弟静静地躺在那里,我心如刀绞。在我给他整理衣服的时候,泪水一个劲儿地往下流。我想:“作良,平时没看见你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这可能是你这辈子穿的最好的衣服!”

    送行那天,我坚持要坐在作良家属的车里,因为这样我觉得离作良会近些,更近些。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良没有走远,他就在我的身边,就在我们大家身边!

    谢谢大家!

责编:赵旋璇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