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3月13日上午9时,科技部部长万钢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将在大会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就“科技创新”问题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央视国际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主持人何绍仁: 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在大会休息的时候还前来采访。今天的集体采访主要是请科技部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就科技创新问题来接受大家的采访。 2008-03-13 09:06:45
何绍仁: 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接受采访的几位嘉宾。首先是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科长万钢先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先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先生。我们首先请万钢生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2008-03-13 09:06:57
万钢: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两会期间能有机会与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些情况。 2008-03-13 09:07:13
万钢: 首先我想说,我们国家自从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我们国家中长期发展科技发展规划正在顺利地进行,创新体制的建设,特别是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关系民生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科研基地建设,军民两用的创新技术,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得好的进展。 2008-03-13 09:08:19
万钢: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大专项。中长期规划中所确定的重大专项都在顺利进行方案编制和论证的工作。大家已经从媒体上知道,大型飞机、煤汽田、核电,水污染处理,“重大新药创制”以及下一代移动通讯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国务院的常务会议,正式启动。其他的重大专项已经基本上完成方案的编制、论证,即将在今年全面启动。 2008-03-13 09:08:32
万钢: 创新环境取得较大进展。去年12月底人大通过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正案,《科学技术进步法》内容涉及科技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权益的享受,以及他们的诚信建设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好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在税收方面的一些优惠,包括首台、首套的采购问题等等相应的配套政策。中长期规划当中,在科技大会中所确定的60条支持创新的政策,现在有70多个实施细则和《科学技术进步法》一起,已经开始实施,这也是我们创新环境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2008-03-13 09:09:46
万钢: 我们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比如说振兴东北机床制造业的振兴,我们一些重大信息装备的成功,大家在媒体上也能了解到探月工程一期已经成功完成,神舟六号的上天,三峡工程、像青藏铁路等这些重大项目中的科技创新、科技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在两会期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了对国家重大实验室长期稳定的支持通知,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未来的探索做工作。 2008-03-13 09:15:06
万钢: 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产学研的深层次结合问题,由多个企业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结合的战略联盟正在顺利地实施当中。比如说钢铁流程的钢铁联盟,为我们国家的一些钢铁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达到40%的效益提供了条件。我们与公安部、交通部共同启动的关于道路安全科技行动,为降低我们国家在道路安全上的死亡率做出很大的贡献。 2008-03-13 09:16:39
万钢: 我这里也特别感谢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对科技的热情十分高涨,我们没有很大的成绩,你们都给很大的鼓励;我们有一些看不到的缺点,你们给予了批评指正。在此我代表科技部,也代表科技界的广大的同仁,对大家的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2008-03-13 09:18:04
何绍仁: 谢谢万钢部长。各位记者朋友,为了提高集体采访的答问的效率,给更多的记者更的多机会。我们今天的集体采访答问的时候不翻译,只是翻译大家的提问。下面请大家提问。 2008-03-13 09:18:58
中央电视台记者: 谢谢。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是央视网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万部长,科技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哪些作用?对此我们科技部有没有相应的举措?谢谢万部长。 2008-03-13 09:19:18
万钢: 谢谢。科技确实在改善民生、改善我们全国居民的居住条件、健康生活、交通安全等方面做了很多,包括应对气候的变化,包括这次应对灾害的科技支撑。刘燕华部长是我们科技部负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请刘部长简要地介绍一下。 2008-03-13 09:19:49
刘燕华: 我说一下。科技面向民生,科技服务民生,加强民生科技是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一五”科技工作安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项工作,主要是指把科技的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之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实用技术的提成而形成一个技术体系,把这个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到生产、管理以及民众的生活之中去。 2008-03-13 09:20:55
刘燕华: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的科技计划向民生科技给予大量的倾斜。工业科技与民生科技的经费比例从十五期间的7:3调整到了“十一五”期间的5:5。有关农村、健康、环境、生态、安全、节能、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的幅度达到了30%左右。 2008-03-13 09:21:53
刘燕华: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与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科技行动,面向农村、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科技进步与管理结合、与管理的体制机制结合,以与多个部门和地方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共同推动,目前是使科技成果的积累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取得实惠。比如说,科技部与农业部等部门联合推动的粮食丰产工程,突出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重点在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的三大平原加强技术的提升与示范,组装与完善技术体系,带动了大面积的粮食生产,支撑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2008-03-13 09:22:52
刘燕华: 正像万钢部长说的,粮食丰产工程每年为农民带来的直接收益达到300亿元。又比如,科技部、交通部与公安部联合解释的国家道路安全的实施计划,围绕人、车、路在交通参与者行为干预,车辆安全、运输组织、道路基础设施安全、交通管理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加快引导和推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系统化,以期减少交通事故。再比如,科技部与发改委等五个部门联合推出了节能减排的全民科技行动方案,提出了从我做起、从地点做起、从每天做起、从周边做起的主题,量化了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各种行为的贡献与效益,并且组织、宣传和推广。这一行动即为全国的节能减排,改善消费模式产生了影响,而且会使全民在行动过程中受益。 2008-03-13 09:25:22
刘燕华: 除此之外,科技部还将与卫生部联合推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与建设部推出人居环境科技行动,与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联合行动。总而言之一句话,哪里有需求的土壤,就让科技在哪里扎根、开花、结果。谢谢。 2008-03-13 09:26:13
新华社记者: 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赖局长。据我们了解,这些年行业科技部门在科技工作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您认为行业科技部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更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目前的工作机制需要做哪些调整?谢谢。 2008-03-13 09:26:58
赖明: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记得几年前在徐冠华部长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代表科技行业的司长向徐部长提了一个问题。我说,现在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首先把部门的枪给缴了,把我们的队伍也遣散了,把我们的科研院所全部转为了企业。 2008-03-13 09:28:38
赖明: 我问徐部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推动我们的科技工作?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上一次国家所进行的科研体制的改革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这样就逼迫我们的部门必须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行业的科技工作如何开展。比如说,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科技工作首先应该是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是要引领我们的发展的未来。再次是要夯实我们发展后劲的基础。 2008-03-13 09:29:26
赖明: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上来看,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那必须有创新型的行业来支撑。我们行业怎么样增强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尤其是结合中国国情的自主创新能力。怎么样发挥这种非常传统的产业的继承创新能力,怎么样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和中国发展阶段相近的过程当中的一些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因此,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和科技部紧密地配合,围绕当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凸显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提法。 2008-03-13 09:30:06
赖明: 比如说中长期规划当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实际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的,一是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那么科技部和我们一起组织了相关研究。比如建设节能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既有建设的改革研究、人居环境的研究,也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的研究等一系列围绕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 2008-03-13 09:31:25
赖明: 二是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怎么样转变我们粗放的增长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一个关注的重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组织了现代的建设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等等一系列研究,还有我们所做的数据城市、建设施工装备等等,希望通过这些转变我们落后的生产方式。 2008-03-13 09:32:56
赖明: 三是关注民生。在这里面我们重点组织了像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高效运行、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城市的综合交通、市政管网的规划与运行、轨道交通、村镇小康住宅、城市的污水与垃圾处理的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这么几年的工作做下来,我们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如果能把行业的发展目标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的科技工作会有大发展。举一个简单的数据,“十一五”期间,建设行业得到国家科技支撑的经费有了较大的增长,一方面国家的投资增加了,另一方面我们的确把行业的发展目标紧紧地扣在国家的发展目标上。 2008-03-13 09:33:37
赖明: 至于你后面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科技管理的机制的问题,我从行业主管的角度讲,尽管我们这些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经大大增加了,但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前几年在全国政协的发言上我就讲太湖治理,太湖的治理纳入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已经有了很强的支持力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部门还是在重复立项。这样一方面导致项目的重复立项,就单个项目来说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同时存在。 2008-03-13 09:34:29
赖明: 所以我认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作为科技领域的主管部门,可能要更多地从国家的层面来思考一些问题,同时也建议国家,当然我说建议也不太恰当,希望国家加大对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对国家层面科技工作的宏观的、协调、管理作用。 2008-03-13 09:35:31
人民日报记者: 我是人民日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桑国卫先生。您作为“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委员会的主任,同时您自己从事多年的西药创制研究工作,我想问您,您对这项中国重大专项科技实施论证工作有什么样的评价?是否做到了科技民主?还有,“重大新药创制”这个专项主要有什么样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对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吃药贵的问题有什么积极影响?谢谢。 2008-03-13 09:35:50
桑国卫: 谢谢您提出两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重大新药创制”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一个,自己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担任重大专项实施方案论证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们大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认真组织、实施这个论证。我个人感觉,用“重大新药创制”这个科技重大专项作为一个例子来看,我们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应当说是充分体现了科学、严谨和民主的决策思想。 2008-03-13 09:36:40
桑国卫: 首先,在论证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上,我们考虑了组成结构的合理性和广泛性。我们有经济的、科技的、药学的、生化等方面的30多个专家,其中包括相当一批在国外学成归来又在第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药科院的、药物研究所的、中科院的,等等。 2008-03-13 09:39:18
桑国卫: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吸收一部分原来长期从事管理,特别是有经验的老同志,比如说原来财政部的部长就为我们把关,看整个项目财政预算的合理性等。原来我们科技部的副部长惠教授也都参加了论证专家委员会。同时我们也非常注意直接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参加,这样就比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结成合理性、广泛性,在某些意义上体现了产学研各方面的代表性。 2008-03-13 09:40:21
桑国卫: 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即一般性的论证、调研考察、深入论证,最后形成意见。在调查期间我们进行广泛的调研,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去了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四个新药研制技术比较好的地区,对广东、四川、辽宁、河北、北京等11个省市的60家从事新药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主要企业进行了现场的考察,特别是对项目有帮助的。我们与地方政府,比如说上海,跟100多家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了座谈,特别是吸收了一些年轻的领军人物,包括刚从国外归来的。 2008-03-13 09:41:57
桑国卫: 另外,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这次论证方案采取的互动的形式。我们跟编制的专家及时互动沟通,双方了解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做到边论证、边修改,这样保证了论证的质量和效益。还有,我觉得应当指出的,这次重大专项不同于以往的科技计划,我们特别强调与经济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在论证和编制实施方案的时候特别清楚地规划了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务必对国家和老百姓产生直接的效应,整个论证的过程应该说是一个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的问题。我基本上回答了您的第一个问题。 2008-03-13 09:42:27
桑国卫: 关于专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我们认为指导思想应当说是很明确的,就是以人民健康为根本,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创新为动力,平台建设为支撑,新药创制为目标。所谓平台建设就是研究能力建设。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样一个“重大新药创制”研制专项,能够研制一批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科技药、生物药,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新药产品,实现我国的新药产业从防止向创新为主的产业。 2008-03-13 09:44:37
桑国卫: 我们主要针对十个严重危害人民的重大疾病,比如说肿瘤、心血管等开展研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要求研制组研制30个创新药物及实现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药物的重大突破。 2008-03-13 09:45:35
桑国卫: 同时,我们还针对保障我们国家生命安全的基本医疗需求,要改造10个大品种,就是用得最多的,量最多的,进行创新改造,使它变得产量更高、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价格更便宜,能够真正为基层的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2008-03-13 09:46:50
桑国卫: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看得比较远,希望在我们国家新药研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有八到十个综合性的创新药物技术的创新大平台,包括若干个单元项目的平台,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完善我们国家关于创新药物的体系,力争在若干各领域中的能力建设和新药研究能够被国际承认,为我们国家新药研究开发提供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我想这是我们“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主要的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谢谢。 2008-03-13 09:47:35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 我是来自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记者。我国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现在在社会上也有一些谣传,包括学术腐败的问题,也包括一些重要的科技经费被滥用的问题,我想您作为科技部的部长,在这方面有没有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些问题更好地加以解决。第二个问题,关于您个人的,我们国家的惯例,您作为民主党派的领导,有可能在新一届政协担任领导的职务,作为科技部长,您如何把这两个身份更好地兼顾和衔接起来?谢谢。 2008-03-13 09:49:10
万钢: 你提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怎么样预防和惩处违规行为,二是怎样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对于违规的问题,很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 2008-03-13 09:50:34
万钢: 首先,对于科技工作的管理者、公务员队伍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训。对于科技人员来说,要搞好诚信系统的建设。这两者归根到底不能靠人治,而应该靠制度来管理,所以要建立一套因循有序的制度。这个制度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在各大科技计划当中,比如说“863”、“973”,它的管理制度从编写指南开始,从着手科技建议开始,到整个评审的过程,全都是在网上公布、网上申报的,所有的项目最后被评审接受的、录取的也在网上公布,这样的“阳光操作”是能够防止细菌的,这一点很重要。 2008-03-13 09:51:26
万钢: “阳光操作”也要按制度办事。所以无论在评审专家的遴选上,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评审专家是随机抽选的,而且在评审之前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随即抽选,很多专家走到一起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是一组的评审项目。 2008-03-13 09:53:32
万钢: 除此之外,我们对科技进程的管理透明化,很多重大的项目实行监理制,在过程中进行这种管理。我特别要指出的,在诚信建设上,我们也有很多教训,我们从教训当中吸收了很多经验,尤其是我的前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部长,他退下来后亲自担当科技诚信建设顾问委员会的主任,这个管理委员会有一批很有名的科学家,从他们亲身作为科技管理和研究过程中来加强诚信建设。一方面是制度建设,还有一方面是思想建设。 2008-03-13 09:53:49
万钢: 还有一个,也是我一直在说的,一定要开条渠,就是《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的宽容失败,第一次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一个科技项目,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是达不到目标也是允许的。科技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项目都成功。如果硬逼着每个项目都成功的话,必然导致造假的现象。我们都知道,科学上很多探索失败的经验可能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 2008-03-13 09:54:48
万钢: 另外,关于科研产出的效益问题,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把各类计划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科技支撑计划,这是科技部很大一个计划,我们与各个区域紧密地结合,建立了将近20个省部“会商机制”,在每一年的省部“会商会议”上,科技部与省共同商讨我们今年干哪些事,这都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很重要的问题,把国家的经费和地方省市的经费以及企业的经费集中到一起去。我认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需要了解这个区域的发展,最关心的还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 2008-03-13 09:55:24
万钢: 我们确定了奋斗目标后,我们制定了研发的计划,这时候我们请专家来,不是说你这个项目能不能干,而是你怎么样干得好,你怎么样从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科研的环境建设上,怎么样能够使这个项目真正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2008-03-13 09:56:37
万钢: 我们和各个行业的同志们讲了,各个行业的目标体现国家的目标,国家的目标也来自于各个行业目标的实现。比如说我们与公安部、交通部共同进行道路安全的科技行动,因为我们都知道,修路需要规划、需要标准,道路上运行需要管理,这两者都需要科技,三者结合起来,使我们的道路交通事故减低。 粮食丰产工程是与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在一起,共同看什么样的产区、种什么样的粮食、用什么样的粮种使农民得到效益。 2008-03-13 09:56:51
万钢: 我们在经济发展规划上更多地把立项的过程和项目紧密结合,使评审的过程通过资源配置来解决,让项目的验收工程通过市场应用、成果推广来进行。所有这些,它既是“阳光”的,又是切合实际的。“863”要攻克关键的技术,“973”要探索基础、探索前沿,每一种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它是“阳光”的,只要它是公开的,只要能够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特长,又能够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的话,它的效益会进一步提高。 2008-03-13 09:57:09
万钢: 关于您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我现在就是政协常委,作为大学校长也好,作为科技部部长也好,我认为政协是我们国家民主生活中很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协商民主。政协对我们在今后的“团结”和“民主”的主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对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集思广益,听取意见,有一些提出了很尖锐的意见和批评,这对政府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支持。 2008-03-13 09:59:11
万钢: 就我个人的位置说起来,我一直这样想,科技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这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科技部本身的职责,作为科技部部长要履行这个职责,就要承担好责任。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时候,在政协能够直接听到各党派,各界别专家提出的建议、批评,也扩展了自己的思维,对自己在执政过程中能有很多的促进。这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这种沟通、讨论,能使大家更多地了解科技,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十分有益的。谢谢。 2008-03-13 10:01:49
中国煤炭报记者: 我是中国煤炭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万钢部长,很多煤矿事故的发生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人才缺乏。您认为应当如何解决煤矿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人才缺乏问题?谢谢。 2008-03-13 10:03:56
万钢: 这是一个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和所有涉及民生的重大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煤矿的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很多,有的是地质情况造成的,有的是工程情况所造成的,有一些是因为瓦斯气体的聚集造成的。科技部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是,煤矿科技投入并不是说国家投入解决所有问题,每一个煤矿的经营者都有义务,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以保障每位工人的安全。科学技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解决问题的设备和人才,我们要培养人才,这是十分重要的。 2008-03-13 10:05:21
京华时报记者: 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首先,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注意到您参加了很多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活动,这是否与您的专业背景有关系?前一段时间有报道说,26位科技专家上书科技部,希望慎重投入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轻能源汽车,因为它的商业前景不太明朗,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 第二,大家知道,您上任快一年了,而且您有海归和大学教授的背景,您是否把一些海外的经验和教授的经验带到科技部的工作中,如果要对您一年的工作打个分,您打多少分?谢谢。 2008-03-13 10:07:10
万钢: 关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际上有近、中、远的考虑,并不是说只做一项。实际上,在我们国家“十一五”的重大专项中就有安排,我在到科技部之前还担任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攻关任务;“十一五”计划同时有两个专项,一个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项,一个是汽车先进技术的专项。技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项,主要是混合动力的汽车、燃气汽车、燃料电池的汽车,排成一个序列,进行动力系统的攻关。 2008-03-13 10:09:41
万钢: 讲到我的专业,我确实也参加了很多活动,但是我也很遗憾,我担任部长以来,参加这类活动越来越少,难得有一两次机会去看一看、听一听专家的讲话,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十分高兴。当然,看这方面的资料和对趋势的研究,作为部长,我接触的人比较多,对大的企业了解得也比较多,所以对这方面知道得也比较多。 2008-03-13 10:11:29
万钢: 对于汽车先进技术,首要的是传统发动机的优化、改造和轻质车身,安全等等,这两项在科技部都有相当高的地位。经过这七八年的努力,我们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已经投入了,其实这几个专项中对混合动力的投入是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在全国很多省市中已经进入了市场运行,纯动力汽车已经开始出口,燃料汽车已经达到了国际上的同步水平。 2008-03-13 10:13:34
万钢: 大家可能也知道,最近,无论是北美车展,还是在日内瓦的车展,燃料汽车都是一大热点,而且都是汽车界公认的汽车技术的尖端。我们要做准备,有限地投入,但是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在这里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昨天政协委员谈奥运的时候,科技日报社的社长也告诉大家,我们在奥运核心区里将实现由500辆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组成的零排放,在这之外还有500辆混合动力汽车和上千辆燃气汽车组成低排放,整个北京要实现欧式的排放。大家也看到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进步,传统汽车从欧三到欧四,新能源汽车从燃气到混合动力,都逐渐投入了运行。所以我希望记者朋友们有机会在5月份北京的科博会上去亲眼看一看我们现在已经做到的研发水平,去亲身体验一下。 2008-03-13 10:16:10
万钢: 另外,我觉得汽车发展的问题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很重要的问题是,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有义务减少排放、节约能源。能源的价格越来越贵,排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节能的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甚至是全球汽车工业要奋斗的方。当然这有近期、中期、远期之分。 2008-03-13 10:18:18
万钢: 至于我的工作经验,我上任伊始就说,我这个人当过农民,也进过工厂,也当过科学家,也在企业里面工作过,也当过管理工作,但是我的经验不足,我一上任就跟大家说,我是诚惶诚恐、忐忑不安的。一个是经验不足,一个是对岗位的敬畏。无论是当校长,还是当部长,必须对自己岗位的权力有一种敬畏,你应该觉得你的责任重大,当你运用权力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你要对它承担责任。所以我们要对我们的职位产生敬畏。怎么敬畏?一个要勤,一个要慎。“勤”就是要多做调研,多找专家谈,多找各方面了解情况,你要掌握全面的情况。“慎”就是当你做决策的时候,你一定要慎,要科学地、民主地、集体地来做好这项决策。因为我们的权力很大,但是责任也是重大的,责任大于权力。只有得对你的责任敬畏,你才能够保持谦虚、保持稳重,使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个协调、和谐的发展。至于打分,我习惯于让别人给我打分,我自己当教师,可能也不太习惯自己给自己打分,我希望在座的记者给我打分。 2008-03-13 10:19:08
农民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农民日报的记者。近些年来,我国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贡献能达到43%以上。根据第二次科技普查的结果,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今后对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也什么进一步的措施?第二个问题,刚才万钢部长提到很多重大项目的创新计划,但是我想问的是,对于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他们的服务能力怎么样?怎样提高? 2008-03-13 10:21:34
万钢: 刘燕华部长是负责农业科技的,请他来回答你的问题。 2008-03-13 10:23:21
刘燕华: 农业科技在整个农业发展中贡献率比较低的现象确实存在,这要考虑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从纵向比较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农业科技发展是非常快的,应该说是历史上最快的。通过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部、农业部、水利局各方面的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又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就是农业是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农民相对比较分散,科技传播有一定的困难。纵向的比较进步很大,横向比较就是比较发达国家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他们比较高,我们需要进一步追赶。国家有许多加强农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其中也有科技的。 2008-03-13 10:23:40
刘燕华: “十一五”有三句话,即加强农业科技要推广一批、示范一批、攻克一批。“推广一批”,就是希望能够使已经研究的、成熟的实用农业科研技术迅速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去,使这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产生实际效果,增加农民收入。为了实现这项工作,科技部专门有“富民强县计划”,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还有“星火计划”,推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08-03-13 10:31:58
刘燕华: 第二件要做的事是“示范一批”。因为农业科技不像工业,一种生产模式在各种地方都是通用的,农业生产要考虑天时、地利、环境等等,所以不同的农业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要在全国各个地方进行一批适合于当地的农业科技的集成和示范,推动一批示范区,示范区带动、辐射附近区域,推动区域的农业科技进步。 2008-03-13 10:34:21
刘燕华: 三是“攻克一批”,主要指的是许多关键农业技术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比如说农业机械问题、农业育种问题,我们还需要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这样就要选准解决农业长远发展中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973”计划、通过“863”计划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目前科技部的一些规划对农业有一些安排,“973”立了项,“863”在“十一五”期间专门设立的农业领域,在科技支撑方面对农业进行了倾斜。 2008-03-13 10:37:06
刘燕华: 第二个问题,指的是农业科技成果怎样通过新的机制转化到农村、转化到农民那里。我觉得对于这项工作,各个部门都进行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有过科技下乡的活动,有科技扶贫的活动等等,这些工作都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到老百姓的手上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突出“三农”问题,我们科技部在万部长的领导下,在成果转化方面做了两件事,和农业部、人事部等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考虑到属于社会公益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事业,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加强。比如说像植保、禽流感防疫等等,这些都要通过政府的有效推动,使这些科技服务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家家户户。这是一项工作。 2008-03-13 10:38:26
刘燕华: 另外一项工作,考虑到有关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与市场接轨的那些科技服务,要建立一些新的机制。新的机制就是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这些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到农民手中去。过去我们常说企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等,这些方式和方法都是运用市场经济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我们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等部门,这几年联合推动了有关科技特派员制度,它的宗旨是使科技人员带着成果到农村进行转化,产生新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2008-03-13 10:40:40
刘燕华: 这项措施的基本宗旨是就是要通过人员进入农村,解决各种各样现代化的生产要进入农村的问题。生产要素包括信息、管理、资本等等,包括人才。这些要素在农村扎了根,那就能够使科技成果在农村开花结果。 2008-03-13 10:42:19
刘燕华: 第二件要做的事是要让农业生产像现代工业生产一样,把农业生产的链条接起来,比如从农资供应到生产环节、一直到销售,一直到市场。通过这种成果转化的过程,把各项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去。 2008-03-13 10:43:25
刘燕华: 刚才这位记者提到一个问题,农业科技的这些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我们还在进行探索。加强农业科技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目前,农业部、科技部等各部门都在联合行动,积极推动这项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科技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2008-03-13 10:44:16
万钢: 我借此机会向奋战在第一线的科技特派员表示特别的慰问,我们在灾后进行考察,发现了很多很多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户在一起,从派收速生菜,从怎么样保护家禽不被冻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够关心他们,这是一种推广形式,我们希望科技人员通过特派员的形式真正把技术、文化、文明带到每一个农户家里。 2008-03-13 10:45:01
何绍仁: 由于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2008-03-13 10:46:1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记者。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接触到来自基层的代表,他们有这样一个问题,原来企业都有科技协会,但是现在企业里的科技协会减少了,而有一些高级技工有能力改造设备,有这种创新的能力,在经费申请上就比较困难,一旦申请到了经费,必须要有实际的成果出来,他们的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这里想问一下部长。在鼓励基层工人创新方面,科技部有怎样的考虑?谢谢。 2008-03-13 10:46:32
万钢: 您刚才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科技部和中国科协有很紧密的联系。从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科技协会的数量在增加,科技协会的人员数量也在增加。但是,科技技术是不是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企业的技术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我们有一种印象,好像科技创新只有科学技术的人员才能够参与。实际上,高级技工特别是具有长期经验、在生产在第一线的高级技工是十分重要的。 2008-03-13 10:47:31
万钢: 我自己在国外企业中工作了十几年,对此深有感触。也许他们的一个小窍门、一个小建议就可以产生很多经济效益,因为他们是紧贴在实践上的,他们有一些创新甚至于是和企业的流程、企业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创新很多不是企业说的,不是经验上的,有一些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我们要讨论我们怎样鼓励企业的管理者重视技术创新。这在国外也很多,比如说日本的改善工程、美国和德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程等等。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发挥在这条生产线、在这个流程上所有的人的共同的能力来解决。所以我们的自主创新还要深入下去,还要做到这一点。 2008-03-13 10:48:19
万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非常高兴就公共文化服务同各位朋友进行交流,欢迎大家提问。 2008-03-13 10:49:41
万钢: 比较高兴的是,这一次在我们国家奖励的大会上,包括科技奖励,在一月份的时候,有一些工人、农民得到了创新的奖励。宝钢有一位,沈阳重工也有一位,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创新。我想技术创新还要开展,技术改革、技术改善要开展,我们现在和一些企业,比如说钢铁流程,就是让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样的流程,它组成了大的项目,可以节约能源40%。 2008-03-13 10:50:43
万钢: 我到沈阳钢铁企业看了,他们每一个工人都很注意节约的,我们的作用是让企业发挥这个功能,会有更多的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基础,但是它和科技项目本身就有一点不一样,因为它是一种技术核心的项目。 2008-03-13 10:52:17
万钢: 我们相信,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让工人、农民积极地加入到创新过程中来,这才是真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2008-03-13 10:54:11
万钢: 由于时间关系,因为10点半这里还有一场集体采访。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今天的记者采访到此结束。 2008-03-13 10:54:46
央视国际: 各位网友,本次活动的直播到此结束,谢谢! 2008-03-13 1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