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用军歌谱写人生的北大学子

CCTV.com  2007年08月28日 10:23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 (记者诗嘉)“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促使每一位北大学子奋进。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名义务兵,更是我的荣幸。”

    每当有人问及高明为什么放着名校不念,却选择来当兵,他总是像这样坚强而有力的回应大家。他把当兵看作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报效国家的机会,也把军营当成磨炼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北大第一人:人生之路,因梦想而前行

     “部队的训练虽然很苦很累,管理也很严格,但这正是培养我们毅力的绝好机会。就像5公里长跑一样,当你跑到中途最难受的时候,只要这段时间挺过去了,剩下的路就好跑了,人生也是如此…”

    面前的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侃侃而谈的虽然是些朴实无华的道理,但是他骨子里有一种韧劲感染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

    2005年11月17日,就在高明生日这天,他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武装部组织的征兵体检。对于高明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高明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第一个在校入伍的大学生,高明也被载入了北大的“史册”,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

    其实,高明就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每天做的都是类似出操、训练、学习、劳动等最最普通的平凡工作,可是当我们看到那满墙的荣誉证书,了解到那些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体会他那些深刻的文章的时候,我们感悟到这个翩翩少年正在实践着他的梦想。

     自古寒门出贵子

    甘肃,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老区;这又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山大沟深,经济落后。而榆林子镇榆家咀村又是这个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乡镇。高明就出生在这个穷山沟里。这个1985年出生的男孩,天资聪颖,上进好学,自上学起就一直是年级的第一名,光奖状和荣誉证书就有厚厚的一摞。他还非常懂事,主动承担家务,给母亲洗脚,给弟弟补习功课。只要一提起高明,父母心里总是甜丝丝的,喜悦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高明的父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车毁人亡,家里不但失去了顶梁柱,还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从此,高明家中的生活一落千丈。高明的母亲精神受到巨大刺激,好长一段时间管不了家,后来身体恢复后也只能以打扫街道、收寄自行车为生,拉扯孩子上学。

    家庭的变故,仿佛使高明一下子成熟了许多,尽管他当时只有12岁,但是作为长子,他明白自己肩上的份量。在学校,他刻苦学习,回到家里,他主动干家务,为了节约费用,他舍不得使用电灯,常常到路灯下看书学习。靠着自己的发奋努力,高明从榆林子镇初中到庆阳市一中,一直保持着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尤其是高明的远大志向和奋斗精神让许多同学和学生的家长赞佩不已。他曾在中学的学生证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攀峰之高险岂有崖巅,搏海之明辉何来彼岸?前进不止,奋斗不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8月,高明以甘肃省文科第八名、正宁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名牌院系光华管理学院录取。消息传来,乡亲们纷纷向他祝贺,爷爷、奶奶和伯伯、叔叔、姑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母亲在开心之后更多的却是忧虑。一个现实问题同时摆在面前: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要知道,在北京上大学,正常情况下,一年至少也要一万多元钱呢。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高明找到市、县有关部门,如实反映家庭实际困难,申请到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学费的难题才得以解决。不久,高明怀着激动的心情,跨进了他向往已久的北大校门,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北大学子!

     组织调查团调研家乡经济

    由于高明是接受国家助学金的孩子,所以他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在学校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他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高明是北大“真诚回报社会,塑造精彩人生”服务总队的一名活跃分子,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2005年暑假,几个同学原本打算到北京一些大中企业作一次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可没想到却被高明说服了,和高明一起来到了他的家乡甘肃。在高明看来,家乡更需要这样的“调查团”。

    他们以商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实践课题,不顾长途奔波的劳累,从甘肃的最东边一直走到最西边,在庆阳、天水、兰州、金昌、嘉峪关、敦煌六市等地走一路,调研一路。白天搞调研,每天晚上高明还不忘带领同学到附近的中小学校开办知识讲座,与中小学生交流学习心得,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用知识回报祖国。

    经过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高明一行最终写出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甘肃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报告》。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高明先后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他总是尽心尽力的为同学服务。“年轻人应该多吃一点苦,多一些历练,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大家、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这是高明在入学初竞选班长时说过的话。

    辛苦的付出,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认可。在校两年多,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成为同年级第一个入党的人。

     男儿何不带吴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好男儿就应该一身戎装,挥戈上阵。”

    高明之所以向往绿色,走进军营,除了他对部队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赤子之情,与他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明的家乡在甘肃省庆阳市,属于陇东地区,自古这里就是征战之地,也是中原地区通往边塞必经之地,从战国时就形成了尚武的传统。因此,从小他就憧憬军营的生活,渴望走入这片绿色的土地。而高明的母校,从五四以来就有一种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要求我们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传统,而不是高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口号。”

    2005年11月17日,就在高明的生日这天,他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武装部组织的征兵体检。得知高明参军入伍的想法后,家人不同意。一些亲戚朋友也劝他:“你家庭情况不好,不当兵可以早两年就业,帮助家里还掉欠债。”而高明却毫不动摇,他写信给哈工大工作的大伯说:“男儿意气,无关富贵,人不能只为钱活着。”

    一些同窗好友也劝他说:“凭你的学习成绩和政治条件,完全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花两年时间去服役,不值得!”对这些疑问,他特意写了一篇《记我为何南行从戎》作了解答:“北大自建校之始,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便成为一种自觉而内在的承担,这种兴亡感与责任意识促使每一位北大学子奋进。”他把当兵看作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报效国家的机会,也把军营当成磨炼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如今,高明在军营里茁壮成长,也引来不少同学的仰慕。一个同学在写给高明的信中说:“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我为有你这样的同学而骄傲!”

     初入军营:军人没有“稍等”与“不二过”

     “原本以为军人就是征战厮杀,但是来了部队发现军人的工作是很艰苦的,因为他本身也是一种职业。艰苦主要体现在一种坚守,因为每天的训练都差不多,而且很辛苦,每天都能毫不懈怠的做好所有工作,需要一种责任心…”

     第一次训话

    作为一名军人,入伍的第一课都是刻骨铭心的,高明也不例外。他的“第一课”是班长陆少华对他的一次严厉批评。这次批评,让高明懂得了地方与部队、学生与军人的差距。

    那是高明刚到部队的第二天,班长给高明安排任务。由于一些生活习惯与平时口头禅的影响,正在忙着叠被子的高明随口回了一声“稍等”。班长陆少华把高明叫了过去,以非常严厉的语气对他说:“条令规定,当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必须答‘到’,不要把你在地方大学里的生活习惯带到部队。战场上你说‘稍等’,敌人会等你吗?”

    一番话,让高明的脸红一阵、青一阵。渐渐地,高明从紧张的军营生活中感悟到:“军营生活就像打仗,几秒钟可能导致一场战斗失败。军人的时间观念,体现的是军人的作风,时间连着战斗的成败。”此后,不论是哪项工作,他都能做到雷厉风行。在新兵连随后组织的紧急拉动中,每次都是班里第一个跑到指定集合地点的。

    军人没有“稍等”。高明将这句话写进了他的日记本。他感谢班长给他上了生动一课。

     第一次迟到

    第一次早操,高明居然没有听到起床号,班长陆少华拍床连叫了他两三声,才睁开朦胧的睡眼,直愣愣地看着班长,还念叨着:“几点了?这么早就起床了?”这让陆班长哭笑不得。

    事后才知道,高明在学校基本上都是晚上两点以后睡觉,早上一般都在七点多起床,而且对闹钟早已经麻木。面对班长和连队干部的批评,高明没有作更多的辩解,而是诚恳地接受了批评,而且还向班长和连队干部保证下次不会再犯。

    高明深刻的反省到: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不二过,相同的错误绝不能犯两次。从此,高明像变了个人似的,无论是执行一日生活制度,还是各项训练,他都以高出同年兵的工作标准来要求自己,样样做同年兵的表率。渐渐地,他也养成了守纪如铁、律己如钢的良好习惯。

     第一个“47分”

    下连后,营里组织了第一次导弹专业理论考试,高明只得了47分,这是自小学以来历次参加考试的最低分。高明的战友告诉记者,当时还有一些风言风语,“讽刺”这个北大来的高材生。虽然都是些玩笑话,但是高明却心情沉重。当我们提及此事时,高明突然脸红了起来。“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是面对失败,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知耻而后勇。当天,高明就借来了专业资料,逐章逐节的读。由于专业书籍要按时上交,高明就将其中主要的部分抄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学习。

    由于高明在高中学的是文科,在北大读的是经济,只学过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简单原理,对放大、整流、滤波等电子原理是一无所知。为了弥补工科短板,他就从邻班朱卫伟那里借来了《电工学》、《电子电路》和《机械制图》等多本与导弹相关的教材,老老实实地从头学起。对于学习,高明经常勉励自己:“不懂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有没有积极的心态。我相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很快,高明就掌握了电路图的基本原理,专业水平走到了同年兵的前列。

    在经历过几次挫折之后,高明不但意识到军队与学校巨大的差别,还暗暗给自己“加码”。他给自己制订了“三个100”,每天晚点名之后坚持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深蹲起立。就凭借这种不甘于人后的坚定意志,在新兵训练的第二周,高明就当上了副班长,还成为了全连的“内务标兵”、5公里长跑冠军等等,不但给身边的战友树立了榜样,也为北大赢得了声誉。

     历练与成长:青春与军徽一同闪光

     “大学是培养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部队培养的是一个品格坚毅的战士。”

    提及在部队一年多的收获,高明笑的特别灿烂。并不是因为他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而是他领悟到、体会到了很多在学校永远触碰不到的东西。

    “现在我身体里流淌的不再是一个学生的血,而是一名军人、一名战士的血,这就是我与没来部队时最大的区别。而且经过部队一年多的锻炼和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一种使命意识,这与原来对军人、纪律和作风的理解完全不同。”

    “毫不谦虚的说,我现在已经拥有了军人的体能,但是却没有军人的体格,这让我有一点遗憾。”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其实我们能体会到高明当时的心情,同时也能了解到他对于军人素养的深刻理解。高明所谓的军人素养不单包括体能,更强调军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指的是责任心。在军人的意识里有一种责任,比如站岗值班,短时间来并不难,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值好每一班岗是需要一种责任心的。而作为一名军人,体能是前提,是基础,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体能上不去,不但摆脱不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旧观念,而且对于以后的部队生活也很难树立信心。因此高明来到部队首先克服的就是体能关。由于原本身体素质比较好,所以位于部队的训练并没有造成他特别大的困难。高明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国际关系里有一个概念叫‘威慑’,指的是首先自己要有资本和实力,同时能传达给对方。对于军人来说就是有能力并且能够做到。”

     感受集体的力量

     “我来部队最大的感受就是集体的力量,一个人,一个个体,微不足道,一事无成,但是一个集体却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就好像操作号手,并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任务的轻重之分,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完成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操作都会失败。”

    下连后,部队第一次组织5公里考核,高明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跑在全营的最前面,第一个到达终点。自以为很得意的高明却没想到,这次高明所在营总评成绩却不尽人意,只是拿了个第五名。原来,全营成绩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为准。

    营长告诉高明,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整个营队提高长跑成绩。从此,每次长跑他都有意跑在最后面,一边给落后的战士鼓劲儿,一边教他们长跑的跑步动作、呼吸要领和体能分配技巧。上等兵李润智虽然比高明早入伍一年,但长跑成绩总是上不去。下连后,高明就当起了他的专职教练,体能训练场上高明和他形影不离。不到3个月,李润智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优秀成绩。在高明的带动和影响下,全营先后有12名长跑成绩不及格的战士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体的光芒,虽然高明再也没有跑在队伍的最前面,但是此后每次部队组织5公里长跑,他所在的营都是冠军。

     新兵“改”教材

    2006年5月的一天,高明参加专业理论考试。考试结束,他满脸兴奋地走出考场。按他的估计,这次考试是十拿九稳的满分,冠军肯定没有问题。

    令他没想到的是,分数出来后,高明考了97分,全营第一名。要是常人,兴许是很欣慰的事,但高明却不相信自己答错了,硬是找来试卷对答案。

    有人劝过高明,那些是上面机关的事情,你一个小兵学好自己的专业就行了,没必要管那么多,但是高明感到,这是件关系到二炮部队战斗力和作风建设的大事,而且以后肯定还会因为概念不清晰而出现问题,大家都有责任去关心关注。

    但要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材属于保密资料,高明当天从营部借来当天还,第二天再借,连贯性和效率受到很大影响。没有电脑,他就用白纸把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据、公式、出处先记下,过几天整理一次,工作量很大。高明以严谨的态度对两本教材逐章逐句逐字地进行查证,有的一时搞不准,就向别人请教,找来几本教材反复核对,直到清清楚楚。整整5个月,他写成近两万字的诠释材料和修改意见,呈送到上级机关后,引起高度重视。

    三分之争,争出了训练教材上的“大文章”。一时间,高明诠释专业训练教材的事,在所在部队传为佳话。

     用行动证明‘80后’并非垮掉的一代

    周末的夜晚,熄灯号声刚落,连长就打着手电筒,挨个屋查铺。就是不见高明。当他走进学习室,只见高明正在埋头苦读。明知2007年底就要退伍返校了,可高明的学习训练劲头却一天比一天足,节假日也躲在学习室内苦学专业知识。他说:“我不想为虚度军营的每一天而后悔!”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他还借来了《电工学》、《电子电路》和《机械制图》等书籍,从营部资料室先后借阅了全套20多本专业教材,加班加点的学习。入伍第一年,他就学完了别人用五、六年时间才掌握的导弹专业技术。

    高明常常向身边的战友说:“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证实。‘80后’并非利己的一代、垮掉的一代,‘80后’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

     “我想‘求仁得仁’,当初想成为一名军人,现在我做到了,而且养成了军人所拥有的意志品质,我真的挺满足的。”

    现在的高明,不仅是连队里的精兵强将,更是部队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他通过了极其严格的岗位资格认证考核,被破格安排担任关键号位的操作号手。在他的带动下,全旅兴起了一股学专业、专技术的热潮。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士兵在掌握和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中的强大优势。

    也正因为如此,一时间,高明“红”了,高明现象“火”了,大学生入伍“热”了……

    在这样的“光环”照耀下,周围的人们不再怀疑高明当初的决定,而是竖起大拇指钦佩高明当时的决心。对于这些外力的作用,高明一如既往,爱国心,上进心和平常心依然是他最看重的东西,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的训练和生活。“我希望在这次的宣传中多强调‘高明现象’,而把我个人淡化了,那样这次部队的宣传工作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涌起的感受只有一种,就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在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嘴里能够说出这样深刻的话语,足以说明他的“少年老成”,他的胸有韬略,他的无悔青春。

    高明北大的同学现在已经毕业离开校园,纷纷走上工作岗位,而高明也即将完成2年的部队生活重返校园,他接下来并没有什么“宏伟蓝图”,并非凭借什么跳板出人头地,只是想好好的完成学业,只是想脚踏实地的过好每一天,只是想认认真真地走完他的人生…

责编:田诗嘉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