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世界周刊):
康辉:
欢迎打开新一期的《世界周刊》。
近来,我们的近邻孟加拉国遭到强风暴袭击,3千多人遇难。有学者认为,这场灾难与全球变暖有关。正巧,联合国也在不久后发表气候报告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可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围绕着全球变暖、还掺杂着环保经济、环保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众口一词的全球变暖也许是一口"陷阱"。今天,我们的视线就来关注有关气候变暖的事实与争论。
2007年11月15号夜,强热带风暴"锡德"掀起6米大浪,袭击了孟加拉国南部地区。截止11月22号,死亡人数增至3199人。
据红新月会估计,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接近1万人。1970年,强热带风暴"博拉"曾导致孟加拉国50多万人丧生。1991年,另一场强热带风暴造成孟加拉国14万人死亡。
在风暴发生两天之后,17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发表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强烈语气强调: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明显"的事实,如果各国不采取紧急行动,将可能带来 "突然和不可逆转的"影响,其中包括: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增加。
个别环保组织立即联想到孟加拉国的这次风暴。不过,业界的看法要谨慎一些。
任勇:上周发生的(孟加拉国)强热带风暴,肯定有其复杂的气候形成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认为它与气候变化,或者是气候变暖有关系……由于全球变暖以后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可能造成一些极端的气象灾害,像强热带风暴、飓风、还有干旱,那么这些自然灾害实际上在孟加拉等岛国,或者是海岸国家都有发生。
为了更具说服力,联合国报告将以往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与1850年相比,2000年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摄氏度,而同期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
报告预计,在本世纪,地球温度将上升1到6度,海平面将上升18到59厘米。北极冰雪将逐渐融化,到2100年,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岛将被淹没。而如果气温上升1.5摄氏度,全球20%到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
似乎担心这些枯燥的数字缺乏足够的影响力,11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身体力行,亲往冰天雪地的南极乔治王岛考察。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所有人都应该为(保护)这些(自然)宝藏承担责任,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17号,潘基文再次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等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与此同时,在亚洲,东亚峰会领导人签署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
在欧洲,欧盟外长理事会决定建立"全球气候变化联盟";
在非洲,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研讨会通过了《突尼斯宣言》,呼吁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暖。
康辉:
当全世界都在讨论气候问题的时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
全球是不是在变暖?因何变暖?在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变冷派和变暖派,人类活动派和非人类活动纷纷拿出证据为自己的观点辩解。
看来,全球变暖,这个在常人眼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还徘徊在"科学陷阱"的周围。
任勇: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代的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综合的结果。
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谁是主导?影响如何?在科学界长期以来并没有定论。
2005年5月,主张全球变冷的《卫报》观察家蒙比奥特向变暖派学者埃贝尔发起挑战,打赌5万美元,赌全球气温将会下降。埃贝尔以还要供养4个孩子上大学为由,拒绝应战。
同年8月,两名变冷派俄罗斯科学家与变暖派英国气象学家安南打赌,比较1998-2003年间及2012-2017年间的平均温度。如果届时温度升高,将输掉1万美元。安南毫不示弱,追加1万美元赌注挑战变冷派首领美国气象学家林森。但林森只同意赌300美元,结果不了了之。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拍摄的反映全球变暖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英国却遭到了质疑。伦敦高等法院法官伯顿说《不可忽视的真相》是部政治电影,片中有9处错误,最夸张的是宣称海平面"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上升6米,"显然是危言耸听"。
3月8号,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叫《全球变暖大骗局》的纪录片,采访了9位研究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的教授。这些学者认为,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见得是人类活动,而很可能是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
这一次,联合国机构公布的报告重申:近50年的气候变暖有90%的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任勇:为什么人为活动能够造成气候变暖呢,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像煤炭、石油,那么我们消耗这些化石能源就要排放二氧化碳,同时还有像农业生产活动里面,水稻种植业排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大气以后会形成稳定的气体层,这个气体层阻止了地面热量的扩散,会提高大气的温度,这有点像我们蔬菜大棚的效用,是一样的。
康辉:
下周,联合国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环境会议,正式公布气候问题报告,希望给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
不过全球变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还夹杂着经济利益的搏弈。
这是孟加拉国的一座拆船厂。
工人们用简陋的设备把来自发达国家的万吨油轮分解。
但是油轮内的废油却留在了曾经美丽的海滩,工人由于缺少保护,时刻面临铅中毒的危险。
拆船业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关系的缩影。很多高污染的废旧船舶,如果在发达国家拆解,将付出巨额成本,交高额罚款。但如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拆解成本以及对发达国家的污染将大大减小,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可能是生态灾难。
2007年11月19号,绿色和平组织在一份名为"亚太烟雾"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斯里尼瓦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问题负责人:我们要说的是,因为工业化国家的漠不关心,今天的形势才会变得这么严峻,全球变暖才会变得这么严重,因此它们应当首先承担责任。
据统计,自18世纪末工业化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95%。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比例仍然达到77%。因此,《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率先履行减排义务。
"碳排放交易",这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新生意。
根据《京都议定书》,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来增加自己的碳排放量。换句话说,发达国家虽然承诺要减少排放,但它们实际上可以不完成任务,因为可以通过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环保的形式来合法地购买"排放指标"。
这样,发达国家可以花钱买"超排"。而贫穷国家只好过着没有污染的"简单生活"。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刚刚迈开发展步伐的非洲十分不利。
什科瓦蒂 经济学家:有关环境问题的辩论背后是有人试图在扼杀非洲梦,非洲梦就是发展。
任勇:气候变暖表面上看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能源问题。能源的消费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所以假如说给一个国家,限定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就意味着要限制你的能源消费的总量,就限制了你的发展的空间,所以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上的,主要斗争或者说分歧的本质。
康辉:
有意思的是,拍摄记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的戈尔,曾经被媒体看作是能"预测潮流的人"。因为在他担任美国副总统时,曾经极力倡导互联网革命,结果掀起了一股网络热潮,网络经济应运而生。这一次,戈尔极力推崇环保,是否预示着"环保经济"也将是一股新的热潮?
也许"环保经济"已经不是新鲜词汇,"环境政治"这个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66年,学者斯坦利·霍夫曼提出"低政治"的概念,第一次把经济和福利问题纳入了政治家的视野。
1970年4月美国2000多万人举行民间环保游行,推动了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
进入80年代,欧洲纷纷成立以环保为主题的"绿党",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98年,德国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绿党进入执政核心。
如今,这股绿色也流行到了美国。在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败北的戈尔自从投身环保以来支持率飙升,要求他再次参选的呼声高涨。
今年夏天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全球变暖成为主要议题,表明国际政治开始从注重国际安全的"高政治"转向以环保、福利为重心的"低政治",环保也从国内政治扩展到了全球政治。
不过,场内谈环保,场外照样抗议不断。
在批评者看来,八国领导人谈的"环保" 其实是一种新兴资本全球化的委婉说法,因为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他们试图将自己的环保标准和技术推广到全球,进而在经济上获利、在政治上争得主导权。
环保,到底是嘴里的"馅饼"还是地上的"陷阱"?恐怕争论将会继续下去。
康辉:
1995年,正当全球化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德国《明镜》周刊的两位记者写了一本名为《全球化陷阱》的书,讲述了全球化的各种后果。在书里,作者写道:
悲观主义者说:全球化是陷阱。
乐观主义者说:全球化是机会
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全球变暖"问题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同样适用。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责无旁贷,如果不加以应对,将是个陷阱。
而如果积极解决,也许会生出新的机遇。
责编:张兰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