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人民日报:一诺至孝 32年的见证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6日 13:23 来源:

  读了这篇报道(《人民日报》2006年8月31日通讯《谢延信:一诺至孝三十载》),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大孝至爱的谢延信,以其崇高的道德境界揭示了做人的真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

  世界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谢延信,一位在滑县黄河故道土地上长大的中原汉子,一位在具有百年历史的焦作煤矿成长起来的煤矿工人,以其农民特有的质朴、执著和矿工特有的仗义、坚韧,直面家庭不幸,用大爱无私的胸怀演绎了一段世间真情,历经32年岁月风霜的的洗礼,在中原大地上耸立起一座大孝至爱地道德丰碑……

  谢延信极其普通,走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他没有力拔千钧的伟岸身躯,也没有煤矿工人掷地有声的大嗓门和危急时刻以命相搏的惊人之举,他有的就是默默无闻,像春蚕一样无声的编织着原本可以不属于自己的巢,直到吐完最后一缕丝,倾尽最后一片情……

  当今天的人们手捧洁白的茧,穿着舒适的丝织品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本他是那样的高尚……

  一、亡妻灵前谢延信一诺千金

  1974年9月,悲怆的阴云笼罩着滑县半坡店公社车庄村刘延信的家庭,好心的村民走了一拨儿,又来了一拨儿,大家都是到刘家去安慰突遭不幸的刘延信和他父母的。

  刘延信,车庄村的棉花技术员,一位21岁的农村青年,刘家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

  在车庄村,刘家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充满和睦、温馨的大家庭,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在一起,从没有给街坊四邻红过脸。特别是小儿子刘延信,对生产队的活认真负责,待人厚道,手下带着十几号人的棉花专业队,对棉田进行全面管理,干得有章有法。一次,因为干活一位性情火爆的青年在田里向刘延信动了手。事后,村里都认为这次刘家四兄弟肯定不会罢休,而刘延信回家却只字未提,他说:“都是年轻人,谁能没个脾气?算了吧。”

  一年前,刘延信与本村姑娘谢兰娥结了婚,建立了家庭。兰娥的父亲是焦作矿务局朱村矿的一名矿工,在农村每月有个“活钱儿”,算是条件优越的家庭。兰娥为什么要找刘延信呢?一是看上刘家兄弟们多,为人厚道,本乡本土的遇事有个照应;二是谢兰娥家只有姐弟二人,弟弟患有先天性智障,生活不能自理,有刘家的关照,兰娥的父亲谢召玉就可以在矿上安心工作了。

  婚后,刘延信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妻子兰娥很快融入了这个和睦的家庭,孝敬公婆,与妯娌们相处很好,家里地里都是一把好手。

  特别是兰娥怀孕以后,公婆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1974年9月,谢兰娥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婴,刘延信初尝为人父的滋味儿,更是糖中放蜜,甜不待言。

  就在婴儿刚过满月时,兰娥得了产后风,命如悬丝……

  当时并不完备的医疗卫生条件,兰蛾深知产后风意味着什么,她对守在病床前的刘延信说:“延信,我怕是不中了。要是真有那一天,你要照顾好咱爹妈和咱那苦命的傻弟弟。以后再找人家,只要对咱闺女好就行。”

  一对新婚刚刚一年的新人,四目相视,泪流满面。刘延信双手捧着脑袋,他不知此时是该点头,还是摇头……

  刘延信的真情并没有挽留兰娥的生命,在他女儿出生40天后,谢兰娥带着千般留恋、万般牵挂,离开了这个世界。

  面对突然来临的横祸,刘延信如五雷轰顶,他不敢面对前来凭吊的乡亲,不敢面对两鬓斑白的父母双亲,更不敢面对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他欲哭无泪,他怨恨苍天夺走了他心爱的妻子,留下他和自己的女儿,他不知今后的生活该怎样过,路该怎样走……

  和他同样悲痛的还有失去女儿的岳父、岳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何等的无情,何等的凄残?

  望着棺木中的妻子,看着悲痛欲绝的岳父、岳母,瞥见跑来跑去不知发生什么事的傻内弟,刘延信心灵受到极大震颤,他不知该如何安慰哭昏了几次的岳父、岳母。想着妻子临终前的生死相托。刘延信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

  他“扑嗵”一声跪倒在岳父岳母面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爹、娘,兰娥不在了,从今以后,俺就是您的亲儿子!您放心,今后的生活俺来管,百年以后俺替兰娥为你们二老养老送终。”

  一番话,一片真情,使在场所有人无不潸然泪下。“男儿膝下有黄金,事到危难见真情”,22岁的刘延信选择了谢姓,改名为谢延信。承担起了兰娥家的全部责任。

  也许谢延信没有想到,这一跪,竟跪出的是32年男子汉字字千钧的终生承诺;这一跪,跪出的是他心昭天日的忠贞孝心;这一跪,跪出的是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

  二、病榻前 谢延信 孝心昭天日

  1979年,岳父谢召玉在朱村矿患脑中风的消息,传到了半坡店公社车庄村,顿时谢延信支撑的这个家乱成了一团。

  对于谢延信来说,唯一可以分担他压力的支柱倾斜了,他感到一片茫然,岳父生死未卜,岳母多病的身躯能否经得住这再次袭来的打击?往后的生活怎么办?27岁的谢延信面对几乎瘫倒的岳母,简单收拾了一下,就搀着老的,抱着小的,招呼着傻的,一家人跌跌撞撞向几公里外的汽车站走去……

  崎岖的乡间小路,在谢延信眼前延伸,他的心中象撞倒五味瓶,啥滋味都有啊。他牵挂着病在医院的岳父,回想起妻子兰娥临终的嘱托,看着步履蹒跚的岳母、怀中年仅五岁尚不懂事的女儿和跟在身后不谙世事的内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脚下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啊?

  在焦作矿务局中央医院,心急如焚的谢延信见到了重病昏迷的岳父。氧气瓶、输液管和进出匆匆的医生、护士,他感到岳父的病决非小可。他安顿好老小,守候在岳父身边,祈祷着上苍能留住岳父的性命,那怕是几个月、几天……

  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岳父,给他翻身,观察着岳父病情的变化,随时去叫医生。别的病人陪护还有个替换,而谢延信一天24小时从没有清闲过。饿了,啃口干馍,喝一杯开水,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躺在病房冰冷的水泥地上眯一会儿。

  前来探望丈夫的岳母冯季花,看到病榻前的谢延信,心里不禁感动不已:“实冬腊月啊,亮(谢延信的乳名)一个人天天晚上躺在病房的凉地上,一躺就是三个月啊。”每说到此处,冯季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7天7夜,谢延信的岳父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医生告诉谢延信,病人的命算是保住了,但他的岳父永远站不起来了。回到家里照顾的好,可以多延续几年生命,照顾的不好就难说了。

  三个月后,谢延信用平车拉着岳父出院了。回到矿上安排的临时住处,谢延信犯难了。孩子太小不懂事,岳母体弱多病,傻内弟不知道照顾自己,岳父需要静养和恢复。就是自己变成千手观音,也忙不过来啊!

  在两难选择面前,谢延信选择了舍弃自己的女儿。

  不懂事的女儿被父亲带回了老家,谢延信临走时,女儿拉着父亲的衣角说啥也要回去找姥姥,任奶奶千哄万哄也无济无事。谢延信狠心掰开了女儿的小手,身后是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眼前是岳父病榻前期盼而无神的眼睛,谢延信这个不曾流泪的汉子,强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头也不回的走了。事后,他回忆说,不是我心狠,我是不敢回头啊!

  在以后长达18年伺候岳父的日子里,谢延信牢记出院时医生交待的话,要给老人常翻身,千万不能得褥疮,一旦得了褥疮,就有可能转为败血症而丢掉生命。他每天都把老人背出来,晒几小时太阳,给老人经常翻身,抹爽身粉。

  卧床不活动的病人,大便常常容易干结,谢延信就带上手套,给老人一点一点往外抠;听说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到野地去挖,每天给老人熬水喝。

  刚出院的那段时间,老人因为瘫卧在床,四肢僵直,遵照医生的建议,谢延信每天都要为岳父活动活动四肢关节。刚开始,老人疼得受不了,就会大骂谢延信。谢延信总是笑着说:“爹,你看你说得像个啥?”

  时间长了,邻居们一直以为精心伺候老人的是他的亲儿子,当他们从冯季花嘴里听到了事情的原委,无不为谢延信的一片孝心所感动,邻居们夸他:“是个亲儿子也不过是这个样,这样的女婿真是难得。”

  冯季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俺亮真是百不挑一。”

  一家四口人的生活,仅靠谢召玉一个人的病休的工资捉襟见肘,常常是一个月不见两头。“吃得好坏不说,关键是要填饱肚子”谢延信心想。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谢延信就到附近的砖窑,帮助人家出砖,到建筑工地给人家打小工。

  出砖、打小工,都是劳动强度最大的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谢延信忍了。他一颗汗珠掉八瓣地干,再苦再累,从不叫苦,回到家里依然是整盆整盆地为岳父洗衣服,晚上为岳父烫脚、按摩。

  为了生活,他到野地里挖野草,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回到家里,洗干净,腌起来,这就是一日三餐的菜了。

  1984年,按照劳保规定,可以由一人顶替谢召玉到矿上上班。

  谢召玉在农村的几个侄子听到消息,个个跃跃欲试,儿子顶替不了,当然轮到他们这些做侄子的了。

  邻居们却纷纷做谢召玉的工作:“光看人家亮,床前床后伺候你这么多年,这个班也得让女婿顶替,这样的女婿才能靠得住。”

  就这样,谢延信在1984年顶替岳父,成了朱村矿掘一区的一名工人。上班第一月发工资,谢延信给岳父买了一台收音机。傍晚,从谢召玉家常常传出,谢召玉、谢延信爷俩合着收音机哼唱豫剧的声音。

  细心的谢延信不断从报纸收集治疗偏瘫的偏方,下班后,他到地里挖草药,到水沟边逮蛤蟆,为老人治病,久而久之,奇迹发生了,谢召玉能柱着凳子,挪动几步……

  久卧病榻的人,最受不了的是寂寞。谢召玉喜欢听武侠章回小说,谢延信就从图书馆借来小说,有空念给岳父听。18年下来,他念给岳父的小说竟达百部之多。

  1989年,岳父患了肝硬化,病入膏盲。谢延信拉着平车要送岳父去住院,岳母冯季花知道家里没有多少钱,就劝谢延信别送丈夫去住院:“人活多大是个够啊!”

  平时对岳母百依百顺的谢延信,今天却坚决不同意:“不管咋说,这是条命啊。再穷,咱们也不能在家等死啊,传出来,我成什么人了?”谢延信从老乡那里借了1000元钱,把岳父送进了医院。

  1996年8月的一天,已昏迷了两天两夜的谢召玉,突然睁开了双眼,嘴张了几张没有发出声音,混浊的眼神里充满了期望。深知老人心事的谢延信把岳父的头抱在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你放心,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俺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以后,我上班,让彦妞着我;我退休了,让彦妞跟我回老家。决不让彦妞受一点委屈。”

  听罢谢延信的话,老人两行热泪流了出来,带着对女婿的感激和依恋,带着几份满足和几丝惬意,安详的走了……

  从谢召玉得病到他病逝,经历了漫长的18年。这18年如一把道德的尺子,无时无刻不在丈量着谢诞信的爱心。18年来,在谢延信精心的照料下,谢召玉没有得过一次褥疮,没有穿过一件尿湿的衣服,没有睡过一床尿湿的被褥。而谢延信在这18年里,付出的却是由青年到中年的全部精力,不到五十岁的谢延信,却已两鬓飞霜了。

  为了这个家,谢延信善待了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唯独没有他自己。一件衬衣他穿了10年,一双塑料凉鞋他一穿就是6年。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他多年没有尝过水果的滋味;为了省3元钱路费,他骑着自行车走了300多里路回滑县老家去看望自己的母亲,一到家就累倒在床上再也起不来,心疼得母亲失声痛哭;为了省钱,至今他没有坐过火车。

  谢延信的全部付出,只能用四个字来评价——心昭天日!

  三、岳母说 女婿胜似亲生儿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在谢延信的岳母冯季花的心目中,谢延信这个女婿赛过自己亲生儿。

  冯季花今年已经82岁了,年轻时落下了关节炎,肺气肿的老毛病,手沾不得冷水,出门怕迎风。自从谢延信撑起这个家后,无论春夏秋冬,全家人的衣服都是由谢延信来洗。在农村那段日子,生活的比较苦,每到冬天,谢延信总是千方百计买来些羊肉、羊杂给老人吃,这对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已是相当的“奢侈”了。

  冯季花的儿子彦妞,出门不知道回家,为了这事,谢延信真是没少操心,经常满世界地找彦妞回家。到了朱村矿工人村之后,热心的街坊四邻,经常担负起“监督”彦妞的任务。只要他离开工人村远一点,就有人把他领回家。

  一次彦妞解完溲不知道擦,弄得满身都是,谢延信不顾一天的劳累,把彦妞带回家,帮他换洗衣服,弄得自己满身都是脏物,从不对彦妞有半声喝斥。

  每天,谢延信不厌其烦地照顾彦妞洗脸、吃饭,每天都把他打扮的干干净净的。邻居们问不常说话的彦妞:“谁对你好?”

  “亮哥。”彦妞怯生生地小声回答。

  “早上谁给你洗脸?”

  “亮哥。”

  彦妞喜欢逗小孩,又常常逗得小孩哇哇大哭,家长找上门来,谢延信总是陪着笑脸,给家长道歉,有时会用塑料包装带给人家编个小篮送给人家以示歉意之情。

  谢延信的妻子亡故后,不少人为谢延信提亲,可一见面,不少人都打了退堂鼓。谢延信给对方提出的条件只有一条,就是不能嫌弃岳父家的三口人。冯季花看着二十多的小伙子找不到对象,心里十分着急。有一次,情急之下的冯季花撵延信走。

  谢延信噙着泪说:“要是您觉得我是这家的累赘,没有照顾好您,我可以走,如果不是这个意思,我决不离开这个家。”

  看着动了真情的谢延信,冯季花忍住老泪横流,娘俩哭成了一团……

  苍天不负好心人,谢延信在丧妻10年以后,一位年轻、能干的农村妇女谢粉香带着两个孩子,走进了谢延信的生活,与谢延信一起承担起这个重任,爱的接力棒又传了下去。

  谢粉香选择谢延信只有一个理由:“他对前妻的父母都那麽好,对我更差不了。”

  冯季花冬天怕冷,一贯生活俭朴的谢延信,专门为老人在房间里安装一套土暖气,为这每年要多烧不少煤球。邻居说:“要安干脆俩卧室都安算了。”,谢延信却说:“安装一片能保证温度,我不怕冷。”

  在谢延信的眼里,冯季花和自己的亲娘一样,梳头、烫脚是经常的事。房子拆迁时,他把向阳的一套卧室留给岳母和弟弟,自己住在背阳的卧室里。这一切看似那么普通、平常,但在常人眼中,谢延信这个女婿确实难得。

  2003年谢延信突发脑溢血不醒人事,就在救护车即将开动的瞬间,年近八旬的冯季花紧紧拉住车门,发疯似地对躺在救护车上的延信说:“儿啊,你可要挺住啊!娘在家等着你回来,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可叫娘咋办呀?”车子缓缓启动了,冯季花踉跄着拉住汽车不愿撒手,她生怕延信有个什么闪失。

  老人回到家里,饭不吃,茶不想,常常一个人发呆。邻居们来劝她,她说:“亮的病都是俺一家人拖累的呀!他爹药不断,我的药也没断过,他咋不知道自己也吃点药呢?13年了,就靠着醋泡黄豆这个偏方治自己的高血压,没舍为自己买过一粒药片呀!”

  邻居们听到此话,无不动容……

  死神也许是因为谢延信的大善、大爱而离他远去。经过抢救谢延信清醒了,他醒来第一句含糊不清的话就是对谢粉香说:“别让娘和彦妞来,路太远。”

  这就是人世间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亲情,在谢延信的精心呵护下,岳母与女婿已是十指连心的母子之情了。

  四、女儿心中爸爸给我最大的财富是勤俭

  谢延信的女儿刘变英如今已是有孩子的人了。对于幼年,她的印象并不清晰,许多往事是奶奶和村里人告诉她的……

  母亲刚去世的时候,最伤心的就是父亲。她刚刚出生40天,是父亲经常抱着她,在村子里找奶水吃,那是多么揪心的一幕啊……

  碰到有奶水的妇女,父亲就要剜心般地解释一番,孩子为什么没有奶水,以求得人家的同情。

  后来是奶奶叫伯伯们去亲戚家借来一只下过羔的山羊,为变英挤羊奶喝。羊奶膻得很,变英哭着不愿意喝,有时放点白糖还好一点。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紧缺程度可想而知。为了买到白糖,一家人想尽了办法。好在当时县里一位王部长住队,看到此景专门安排供销社照顾一下,总不能让孩子饿死吧。听奶奶讲,变英小时候,吃得白糖足足有一麻袋。

  奶热好后,谢延信生怕烫着女儿,每次都是用脸去试温度,口对口地喂女儿,延信对女儿那份细心,分明是在补偿她缺失的母爱……

  应该说,女儿连着谢延信的心,女儿是她的最爱。但在变英的记忆中,16岁之前她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有时,难得回家的父亲会从焦作带回一大包旧衣服。“这些衣服都不破,洗洗还能穿。”谢延信这样告诉变英。变英知道,这些衣服都是爸爸的好心邻居送给他的。

  变英许多事记不清了,但有几件事至今让她难以忘怀……

  变英16岁那年,春节前父亲回家办事。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向父亲要钱,和姐妹们去乡里玩,父亲从口袋中掏出了5元钱。

  16岁正是姑娘们爱美的花季。在半坡店乡同去的姐妹们有的买过节的新衣服,有的去买各种化妆品,而变英手中攥出汗的5元钱,什么也不敢买。父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小妹妹,长得十分可爱,变英想把妹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给他额头上点个红胭脂点,于是狠狠心,花2元钱买了一盒胭脂。

  回到家里,父亲很生气。她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父亲生气。她委屈的泪水在眼里打转,硬是没让它流出来。父亲吃过饭后,把她叫到跟前:“妮,咱不能跟别人比,钱该花的花,不该花的地方不能花。”当时变英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话。别人在外上班的父亲,过年总能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而自己的父亲怎么这么小气?

  1992年,她18岁的一场经历,让她了解了父亲……

  那年,一群孩子晚上在村里玩耍,一块石头正砸在变英的右眼上,天黑也找不到是谁打伤的。母亲谢粉香带着她连夜去乡里检查,医生说,眼伤得太重,必须到大医院治疗。第二天一早,谢粉香就带着她心急火燎的来到焦作。父亲带她到矿务局五官医院检查,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

  父亲对医生说没带太多的钱,明天再来办住院手续。

  晚上,回到家里,常挂在父亲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吃过饭,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变英在外面分明听得见,父亲在里面一声声的长吁短叹,在变英的记忆中,再难再苦,父亲都是含笑面对,对于这一点,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佩服。

  第二天,父亲送变英回家。临上车时,父亲突然问她一句:“妮,你恨我吗?”变英不知可否地摇了摇头。就是因为这住院押金,使变英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至今变英的右眼几近失明。

  在焦作,吃着父亲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饭菜,看着矿上送给他的家具,感受着一老、一瘫、一傻同室生活的窘境,变英知道,父亲并不是不想给她治,是实在拿不出这几千元的住院押金啊!

  1994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是变英出嫁的日子,妈妈谢粉香早早地把嫁妆准备好了。腊月二十一的下午,父亲回来了,他把变英叫到跟前,对她说:“妮,好女不争嫁妆衣,你结婚,我也没啥送你的,送你一本织毛衣的书,里面有我抄录的两首诗。”

  变英接过了父亲递过来没有封面的织毛衣书,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黄莲虽苦,饮后舌根下却有甜的回味;糖精水是甜的,使用过度则变成苦水。充分表明,有苦才有甜,甜与苦相连,甘愿常吃苦,才能常久甜。”另一首是这样写的:“节约是幸福之本,浪费是贫困之苗;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似聚宝盆;克勤先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艰苦奋斗记心上,勤俭节约细水长。”

  这本书是谢延信从旧书摊上花1元钱买的,与当今送给女儿房子、车子或万元巨款相比,这份嫁妆虽然是显得太寒酸了。但谢延信传给女儿的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他在教女儿今后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他馈赠给女儿的,自然也是自己最为称道的。它不仅是给女儿的治家箴言,更是对自己一生无怨无悔选择的诠释。这是一份独特的嫁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谢延信送给女儿的是一份珍贵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嫁妆……

  五、工友眼中谢延信一条压不垮的硬汉子

  接触过矿工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群有血性的汉子,他们彼此间以命相托,情同手足。井下危急时刻冲不上去骂娘动粗,上井后仍然同桌豪饮,从不记仇。

  社会上少数人认为,矿工的形象就是傻乎乎、黑乎乎,举止粗俗,挣钱不要命。殊不知,他们看似粗俗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谢延信在朱村矿是一名掘进工,每天都在与水和顶板打交道。在工友的心目中,谢延信是个文化人,干活井井有条,考虑问题细致,说话慢条斯理,整天脸上挂着微笑。

  曾跟他学过运搬的张建良,如今已是鑫珠春公司掘一区的副区长了,谈起谢延信仍掩饰不住钦佩之情……

  1986年,他刚从驻马店农村来到矿上,跟着谢延信学运搬。与别人不同的是,谢延信不是站在旁边用嘴说,而是边干边给他们讲解如何挂钩、如何摘钩、如何使用保险装置、如何开绞车。一班下来,谢延信没有闲的时候,这给张建良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工人看见往掘进头送空车,就想图省事,扒在矿车上少走几步路。谢延信马上责令他们下来,新工人像做错事的孩子,等着师傅的训斥。

  而谢延信却给他们讲兄弟区队扒矿车出事故的案例,讲规程,讲他们为什麽来干工,一番话入情入理,讲的新工人心服口服。

  后来张建良当了这个组的副组长,全组最好分配工作的就是谢延信,无论是攉煤还是运搬,他从没有二话。他知道谢延信搞运搬是一把好手,只要工作交给他,空车进得来,重车出得去,各种材料准备的整整齐齐,让他这个当组长的省了不少心。

  一次,在中北区掘进时,突然发生了冒顶,上面塌落了三四米,顶板水流入注。张建良大喊一声:“绞架!”全组人闻令而动,都忙着备料了。

  大家看着上面黑乎乎的空顶,心里发怵。一个中等身材,胖乎乎的身影来到张建良面前:“我给你看着上面,干吧。”说完递上了一根坑木。

  处理冒顶最危险的是绞架人,其次就是负责递料观察的人,他是绞架人的保护神。如果上面来压,负责观察的人提醒绞架人马上撤离……

  经过一番苦战,冒顶处理妥当了。张建良这才发现给他递料的是谢延信。“谢师傅,怎麽会是你?这要是出事,我咋向你的家里交待啊!”

  “这不是活赶到这了嘛。”谢延信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谢延信的家庭情况,工友们是从侧面了解到的,老谢在班上从不提家事,他给人的印象就是每天乐呵呵的。

  谢延信1990年得了高血压,矿上把他调到机电科看瓦斯泵房。这是个远离矿区的单人作业岗位,领导很少去检查。

  可谢延信从不迟到,从不脱岗,每天把泵房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随时经得起检查。

  机电科的领导这样评价谢延信:“他就是颗螺丝钉,把他拧到哪都不会松扣。”

  谢延信面对如此家境,从来都是笑对生活。他喜爱书法,不大的小屋里,挂满了书法条幅,充满了书卷气。

  家境困难,他下班后就开出了一片菜地,种上了油菜。妻子谢粉香来探亲,看着他种得密密匝匝的油菜,说他种的太密了。

  谢延信笑着说:“这就是你不懂了吧,嫩苗时可以剔着吃;大一点,可以汆一下拌着吃;油菜开花时,可以炒着吃;最后结籽可以榨油吃,这可是个绿色小银行啊。”

  组织上对谢延信的情况十分关心,每到救济时就会想到谢延信,可他从来主动不写申请:“比我困难的人多了,不只是我谢延信一家。”

  这就是谢延信,一个能坦然面对困难的人。常挂在嘴上的微笑,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信心……

  六、众口皆碑 谢延信大孝至爱的楷模

  谢延信用32年的执著,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用32年的付出,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32年的孝心,给孝道注入了时代精神,他是伟大的,更是平凡的……

  1997年,他曾作为焦作市家庭美德报告团惟一的男成员,向全市人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感动过无数的人。

  2006年,在“寻找感动中国十大矿工”活动中,顺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大环境,谢延信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几乎所有的记者,在谢延信简陋的小屋里,感受到了他的那份伟大;在同家庭成员、邻居、同事的采访中,感受到了他的那份崇高;在与谢延信记忆几乎忘却的谈话中,感受到了那份平凡。

  记者们感动了,流泪了,这些“无冕之王”纷纷掏出自己的钱递给谢延信,表达崇敬之意。《河南商报》一名记者留下了路费,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交给了谢延信,他不无感慨地说:“这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在焦作市委组织的“谢延信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来自市直机关的公务员都被谢延信的事迹感动,唏嘘之声充满了整个会场。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为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亲笔批示:“读了这篇报道,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大孝至爱的谢延信,以其崇高的道德境界揭示了做人的真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和河南省主流电视、报纸、网站都大篇幅的报道了谢延信的事迹。

  在河南省组织的“十大敬老楷模”评选中,评委会破例授予谢延信“十大敬老楷模特别奖”;在河南省文明委等七家组织的“中原孝贤”评选中,谢延信再度入选。

  焦作市联合全市十大网站,现场视频访谈谢延信;以谢延信为题材的豫剧正在创作之中。

  谢延信的名字出现在全国几百家网站上,跟帖的几天内就达3000多条。人们用最美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来歌颂谢延信,赞颂他创造的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谢延信是高尚的,高尚的是他32年的矢志不渝,无论是成为新闻人物,还是名不见经传;

  谢延信是伟大的,伟大的是他用32年的平淡生活,使一个不幸的家庭平安的生存下来,为国人构筑了一座道德丰碑;

  谢延信是平凡的,平凡的是他32年来用平凡创造了非凡,用微笑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责编:朱亚菲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
多哈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