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场洪水使王家玉的骨灰盒厂遭受了灭顶之灾:房屋倒塌、工厂停产,他只好靠借钱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等开支。2004年之后,学校开始收到社会各界的捐助,总数已达上百万。这笔钱全都被王家玉用在了孩子身上,即使是自己没钱看病"也不动一分钱"。
很多被遗弃到这里的孩子来时都是小婴儿,一些还有残疾。照顾不了这些小家伙的王家玉只好从附近村子请来好心的妇女给孩子们当"妈"。受他的感染,乐意提供帮助的妇女很多。
"王老收养了这么多可怜的小孩儿,需要人帮忙,我就过来了。"护理员刘明莲一边抱着一个罩着肚兜的脑瘫婴儿一边对记者说。她和其他护理员平均每人照顾三四个婴幼儿,常常放下了这个、又抱起了那个。孩子们都吃饱了、睡下了,她们才肯去歇歇。在这个庞大的"家"里,除了王家玉和214个孩子外,已经有9名这样的护理员、14位"家庭教师",此外还有专人负责后勤、安全、财务等工作,俨然一个井井有条的"家"。
14岁的饶恩娅从懂事起就生活在这里,现在已经上了小学三年级。喜欢学语文、写作文的她常常在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到院子里的小图书室看书。"王爷爷告诉我,只要成绩好,他就一直供我上学,上大学都行!"小恩娅高兴地说。
在这个"家"里,有将近一半的孩子都有脑瘫、智力障碍、唇腭裂、聋哑盲、肢残等残疾,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特殊教育。为了不耽误这些孩子,王家玉脑筋一动,搞起了"一家两制",把孩子们分成特教班和普通班,由14名老师"术业专攻"、分别负责两边的教学。为了提高特教班的教学水平,去年他硬是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一笔钱,送一位老师去南京师范大学专门进修特殊教育,今年"六一"之后就能"学成归来"。
"封闭家族式"管理模式之困
王家玉收养孤残儿童的名声传开了,四邻乡里甚至周边省市的孤儿、残儿都被送到他这里。尽管214个"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外省、市、县、区的,但"心里过意不去"的老王并没有因为地域之别而将任何一个孩子"拒之门外"。相反,他把这些孤残儿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起来,成了自己的"家庭成员"。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王家玉的孤残聋盲学校平日里大门紧锁,还有专人负责"门岗"。
令王家玉没有想到的是,"普渡"的爱心收养也给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大家庭"带了一些"隐患"。有的孤儿长期在社会上流浪,染上了一些恶习,来到这里后时常发生偷盗、打架、破坏等行为。
"有的孩子可能受过刺激,行为有点儿异常,比如说喜欢砸玻璃、破坏东西,我真担心哪一天他们会忽然伤害到别的孩子。"王家玉无奈地说。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