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号角的感召下,不少先行者起锚扬帆,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成为在文化市场上“淘金”的文化企业家。在这批“弄潮儿”中,有很多是民营文化企业家。他们有过探索,有过困惑,也有所收获。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走近民营文化企业家”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体味几位民营文化企业家在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动漫、网络等文化产业领域奋斗的酸甜苦辣。希望他们的故事,对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体制改革,对国有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有所启示。
杨丽萍,云南洱源白族人,生于1958年11月10日。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
近日,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着新作——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开始了首轮50场全国巡演,并刚刚结束了福州站的演出。提起作品的市场前景,杨丽萍信心满满,“目前每场上座率都在九成以上,首轮巡演后就能收回成本。”
在有些国有艺术院团抱怨“不演不赔,一演就赔,越演越赔”的情况下,由杨丽萍编排并领衔主演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作品却在演出市场上大获成功。人们在感慨的同时,也在好奇:从一名舞蹈演员到一名成功的民营文化企业家,杨丽萍是怎样完成这一人生“跳跃”的?在这条路上,她又收获了怎样的感悟?
【感悟之一】作品为王
“好作品是走向市场的本钱,是票房的保证”
无论是当年做舞蹈演员,还是现在带着演员闯市场,杨丽萍对艺术作品的严苛有目共睹。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痴迷于舞蹈。197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到洱源县招演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年仅13岁的小丽萍顺利通过选拔,自此开始舞台生涯。
1979年,因主演民族舞剧《孔雀公主》,杨丽萍开始崭露头角。第二年,她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但在舞蹈创作方面,杨丽萍始终保持着看似“另类”的个性。她拒绝参加例行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在团里曾一度引起争议。“那些成套的基本功,我练过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练僵了,就跟领导提出不练了,我觉得那种训练不适合我。当时教练们都很不满意,觉得舞蹈演员一定要练这些东西,可我坚决不练,还自创了另一套练法。”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行为,杨丽萍因此受到了扣营养费、不发练功服等处罚。
过去,杨丽萍有一句名言,“他们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她不能忍受作品哪怕有一丝的不完美。
今天,杨丽萍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好作品是走向市场的本钱,是票房的保证。”为编排《云南映象》,她曾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云南采风;创作《藏谜》时,她也曾多次深入藏族群众聚居区。杨丽萍毫不掩饰地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艺术品位的人,并且敢于创新”。多年的演出经验使她非常了解演出商和观众的需求,哪个地方该起掌声,哪个地方该有惊叹声,她都会站在观众的角度,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去抠,“气氛掉下来了就要改,不精彩的就要拿掉。”在表演时,她要求每个演员都要使劲儿,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以至于曾有剧场负责人担心舞台会被震塌。
如今,已经演了5年的《云南映象》,仍在边跳边改,不断完善。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