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及物业管理人员在现场察看“江海常关”地界碑
位于外滩的海关大楼大名鼎鼎,可大多数上海人并不知道,早在康熙年间上海开埠并在此处设立海关前,上海已有海关机构。今天上午,位于新开河外马路白渡路口海关旧址的两块“江海常关”地界碑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正式收藏,上海史研究专家薛理勇表示,首次发现的这两块地界碑表明,上海早在清初已是一个商贸发达的航运港口城市。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颁《驰海禁》,结束了从明初开始实行的海上自我封闭政策,在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其中,“江海关”(即江苏海关)便设在上海。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其办公场所被毁,1860年前后,在外马路近白渡路口343号重建,1922年由外籍建筑师改建为三层西式花园洋房。这便是上海保留至今最早的一处海关旧址。
上海开埠后,外轮大量涌入,清廷在英租界外滩13号即今外滩海关大楼处设置分支机构,主要针对对外贸易,因为在原海关之北,因此名为“江海北关”,而原海关则被称为“江海常关”,又名“江海南关”和“江海大关”,主要负责对内贸易。
今天被收藏的两块地界石碑分别长1.5米,宽0.3米,厚0.2米,均保留着清晰完整的“江海常关”字样。据薛理勇介绍,这是最早建造房屋时使用的界石,本埋于地基下,在1922年的改建工程中,被挖出并移至花园。去年,这座花园洋房被纳入老码头创意园区建设范围,建筑单位发现了埋在泥土中的这两块石碑,上面堆满石子等杂物,只剩下一个“江”字露出地面,他们意识到可能是文物,便挖掘出来并与文保部门联系。专家上门察看考证后,今天上午,由历史博物馆正式收藏。
责编:王鑫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