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改革开放:服装变革30年

 

CCTV.com  2008年11月12日 09:1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京华时报  
专题:改革开放30年新闻网

     图片说明:1978年,身穿大衣,脖子上搭一条围巾的卡丹先生经过北京街头,众人纷纷侧目。 李菁 供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落下帷幕,法国人皮尔·卡丹应邀来到中国,“忽如一夜春风来”,他打开了中国一扇服装时尚的大门,中国由此创办了第一本时尚类杂志《服装》,建立了第一所专业服装院校北京服装学院,中国设计师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中国人的服装,慢慢告别了过去单一流行过的款式和颜色,造就“千树万树梨花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装美景。

       【皮尔·卡丹来了】

    1978年,北京。

    一名身穿一袭毛料大衣,脖子上随意搭着一条围巾,双手插在衣兜里的外国人走过北京街头,经过一群穿着皱巴巴的中山装、老棉袄的中国人。

    摄影师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这经典的一刻,照片上的中国人像看外星人一样,好奇地看着这名外国人。一名穿着厚棉裤、拎着大帆布包的中国人摸着鼻尖,侧身打量着这名外国人,表情像是在琢磨:“这老外是谁啊?”

    他叫皮尔·卡丹,来自法国。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一定敢确信,照片中的中国人的衣服,不是深蓝色,就是灰色或者黑色。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中国的外国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中国人都穿着毫无个性的蓝色服装、款式大同小异。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人群好像一群“蓝蚂蚁”。

    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感情,是从一条中国的地毯开始的。他的中方首席代表方方说,1976年1月,天津地毯厂带着产品到法国参展,卡丹先生看见一块织有长城图案的挂毯,特别喜欢,说要买。中国代表团说不能卖,这是展览用的。

    卡丹先生说:“我想买怎么办?”代表团说:“你得去中国才能卖给你。”为了买这块地毯,1978年,卡丹先生以游客身份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来了之后,卡丹先生发现中国没有时尚,走在大街上只看衣着,连男女都看不出来。

    1979年4月,皮尔·卡丹受到官方邀请来到中国。现任《时装》杂志社社长周长青回忆说,皮尔·卡丹来访,是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做了一些工作,外贸部邀请皮尔·卡丹访华。

    这名来自法国的“裁缝”,即将撕开中国时尚的一角。经过审批,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中国第一场时装设计表演。在当时,这是一场只限于中国时装界和外贸界的内部人士参加的服装观摩会。

    在一个临时搭起的T型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8个法国模特和4个日本模特,在流行音乐的伴奏下扭胯摆臀迈起了猫步。那些身着耸肩衣裙、神态放松的高挑美女,与台下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的中国观众形成了强烈对比。

    1979年初的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余音未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幕开启。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积累多,换汇率高”的轻工业,服装行业名列前茅。

    然而,此刻国人显然还无法从容应对皮尔·卡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当天前去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后来撰文描述了观摩会现场的一个细节:当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步,突然兴之所至地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一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像在躲避着一种近在咫尺的冲击波。”

    就在李安定要就这次表演发一篇简短的消息时,《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香港报纸的评论,大意是国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看什么时装表演。文章传递出有关领导对时装表演和模特的不容,有关此次表演的消息只好就此搁置。

    在随后的上海之行中,皮尔·卡丹感受到了这种骤然冷却的空气,不仅接待规格降低,接待人员冷淡,表演的场次和观众人数也都大打折扣。

        【《时装》开启审美 】

    尽管皮尔·卡丹刚到中国遇到一些冷空气,不过,他大胆独特的服装设计,却打开了中国服装界专业人士的眼界。在一片深蓝灰绿的中山装之外,他们看到了来自法国服装设计的缤纷色彩和样式,也看到了在中国前景广阔的市场。

    1978年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下,政治空气改变了。《时装》杂志社社长周长青说,外贸部邀请皮尔·卡丹访华,意味着从上而下,人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穿衣打扮。

    在上个世纪70时代,从事过摄影工作的周长青说,改革之前,这是不能想象的,他们去艺术团拍演员的照片,如果照片里的人摆弄姿势,回去必定挨批评。拍一名童星的服装展示,只能拍衣服,不能拍头部,否则也要受处分。

    皮尔·卡丹带来了一场冲击波的时装表演,适时地表达出了人们在政治安定后,对穿衣打扮和对美的渴望,并催生了人们创办媒体和研究服装的热情。

    1980年,嗅到这股敏感的空气,外贸部样品宣传处一名又高又帅、思想活跃的年轻宣传员,通过详细策划,收集了大量资料,向对外经济贸易部申请创办一本杂志《时装》。这是中国第一本时装、时尚类杂志,这名宣传员就是《时装》杂志的第一任社长程天宝。

    经常听前辈讲起创刊经历的周长青说,当时创刊时,条件非常简陋,就在老对外经贸部的楼道里头,隔出来了一个小房间。创刊时,杂志社就程天宝一个人,拿着一支蓝红圆珠笔,一头蓝色,一头红色,一头撰写文章,一头校对文章。

    第一本杂志印出来后,程天宝发动同事到大街上卖,第一期印了40万册,定价0.6元,季刊出版,一年出版4册,没有彩印。《时装》杂志的出版引起了当时世界的关注,当时外国媒体报道说,这本介绍国际上服装、服饰的杂志,预示着中国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了,并且评论说:中国《时装》杂志的出版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时装》杂志每期后面的“裁剪图”是当时很多学做衣服的裁缝、女孩子常效仿的最好最新样本。凭借《时装》的影响力,1983年,杂志社组织了第一届“中国时装文化奖”,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并评奖。当年第一届第一个获得金奖的女孩子,如今在美国继续从事服装设计行业。

    1985年,《时装》杂志社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使用日本的教材,兴办中国第一个服装文化函授中心,周长青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服装教育专业,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时装设计师。

    到80年代末,新的时装、时尚类杂志开始在国内兴起。欧洲系的《世界时装之苑》、美国系的《时尚》杂志、日本系的《瑞丽》杂志先后在中国创刊,这一批时尚类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加剧了时装类杂志的市场竞争。

     【流行服装登台】

    在那个万物复苏,服装杂志兴起的80年代,就连中央领导人百忙之中也不忘服装工作,在有关会议上,当时的领导人胡耀邦强调:要抓一下服装,要让全国人民穿得漂亮一点。

    在此之前,中国也有自己的“流行服装”——军装,是年轻人最酷的行头。在北京,谁要是有一套“将军呢”,引来的不只是眼红,甚至可能是抢劫。改革开放之后,带着强烈意识形态的绿军装,顿时风光不在。人们需要更具时代特色的服装。

1/3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