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8日电(记者蔡敏、杨玉华)记者乘一辆帕萨特轿车从严宏昌家来到村头,开车的是严宏昌的儿子严余山。不远处,是两排标准化厂房,一个钢构厂已经在那里投产。
严宏昌非常欣慰,他的“致富梦”在儿子身上得以延续。
30年前,为了吃饱饭,“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冒着杀头的风险按下了“包产到户”的红手印。此后,轰动一时的小岗“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30年后,严宏昌的儿子严余山,视靠着‘大包干’功劳簿为耻辱,只身离开小岗闯荡上海创办实业,从父辈手中接起了小岗人渴求发展探索致富的接力棒!
两代小岗人,同样的“致富梦”,正是中国亿万农民30年来从温饱迈向小康的生存轨迹!
今年60岁的严宏昌,面庞黝黑,精神依旧矍铄。回首三十年前,时任生产队副队长的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小岗村20户人家吃不饱饭是他最头疼的事。家家锅里煮的是野菜稀饭,先给老人、孩子吃,剩下的给干活的男人吃,主妇摸摸锅里,没有了就不吃了。所以,经常出现妇女饿昏、饿死的事情,他自己也常常带着子女出去要饭。为了吃饱饭,他和村里其他17位村民冒着杀头的风险,决定包产到户搞单干。
1983年,“大包干”后的第五年,严宏昌一家七口30多亩地,一年收粮2万多斤,解决温饱问题绰绰有余。年轻的严宏昌只身一人到浙江考察,那里家家办企业,生产纽扣、松紧带。老百姓抽的烟都是2元、3元一包,价格是小岗人抽的最好烟的三四倍。他说,从那时开始,他就认识到种地只能吃饱肚子,“不搞工业不管。”
1984年,严宏昌从浙江引进设备办起塑料加工企业。他租下村集体房子,投资5万元,搞塑料袋半成品加工。结果22天收回投资,6个月就赚了几万元。“这时有人找我谈话,说我搞资本主义,愣把电线剪了。”
认准了无工不富的严宏昌,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先后办起了几个公司。不到一年时间,在“上面”压力之下,他最终忍痛把企业交给了乡镇。
屡遭挫折的严宏昌2001年劝回在南方打工的大儿子严余山,替自己一圆家乡“工业梦”。严余山用打工积攒的钱在村里办起了防伪瓶盖厂。不幸却再次降临,企业红火了不到半年,就被人不明不白地炸了,案子至今没有结果。严余山负气再次外出打工。
身为“70后”的严余山在小岗创业失败后从省会合肥辗转到了上海,创办起“上海小岗人工贸公司”从事建材贸易,在为迎接世博会而大搞建设的上海,他淘到“第一桶金”。
从事建材贸易行业没多久,严余山不安现状,开动脑筋,希望做一项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2004年,他和合伙人一起取得了高压节电技术实用新型专利。又在上海创办了第二家公司??高压节电设备生产企业。
此时,难舍故土的严余山又想到了小岗。他说:“这么多年小岗一直没有工业上的突破,改革开放30周年会是一个好机会。”于是2007年,他再度回乡,计划把上海作为节电设备的销售窗口,而小岗作为生产基地。
对比两次回乡的感受,严余山感叹最大的改变是人的观念。他告诉记者,2001年,知道他从外面赚了些钱,有些成就,村里人见到他非常排斥,几乎没人和他说话。而这次回来,很多村民主动找到他,询问可以到哪里打工,自己适合干点什么,能不能跟着他一起创业。过去,他回乡干了一年,连乡长都不认识,而这次从县、到乡、到村,各级干部,都非常关心他的这个“凤还巢”项目,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和他直接交流,帮助解决创业难题。
严余山认为,靠在“大包干”功劳簿上等饭吃对他们这批新一代“小岗人”已经是一种耻辱,他们更愿意利用现在党和国家给予农村的好政策好环境,靠着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致富的新路!
责编:李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