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奥运文化广场上,杨晓康的蛋雕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薄薄的蛋壳上,方寸间竟然有如此丰富的世界:举枪射击的福娃、卖糖葫芦的叫卖人……细密、精彩的画面就像是用白色油彩勾勒出来的。当观众得知这些图案是用刻刀刻上去的,纷纷面露惊讶之色。杨晓康说:“是传统文化的浸染才有了我的今天。”
受父亲的影响,杨晓康从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上个世纪90年代,杨晓康醉心于剪纸。她的剪纸深受朋友喜欢,但是朋友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剪纸很难保存。偶然的一天,杨晓康在小小的蛋壳上找到了灵感:为什么不能把剪纸移植到蛋壳上呢?一个个鸡蛋壳从此放飞了一颗快乐的心。
生鸡蛋洗过,用刀仔细削掉底部,再甩掉蛋黄蛋清,杨晓康的画笔开始了在鸡蛋上的描摹。这些蛋画作品有水墨画,还有水彩画,送给朋友总是赢得不住赞叹,但是不久后,朋友们还是发现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些蛋画很容易褪色。
杨晓康的脑子又开始不停地转了起来。2000年,她从父亲和丈夫手中的刻刀发现了新的希望。但是,刚开始一切都不顺利,光是掌握独特的运力技巧就让她损失了不计其数的蛋壳。逐渐地,杨晓康找到了感觉,并完成了第一件蛋雕作品。在书中,杨晓康找到了战国时期描绘的两条鱼的图案。一个圆,一条线,图案简单却很有味道。慢慢地,杨晓康的蛋雕作品开始加码。五福捧寿、马踏飞燕、祈福迎祥……她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屈指一算,工作之余,每年竟能创作300件作品。
杨晓康说,从事蛋雕创作让她获得无法形容的快乐,在网上、书中寻找各种图案,然后再融进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更让她长了许多见识。饶强摄
责编:汪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