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永留心中的英雄——汶川县民兵队伍抗震救灾纪事

 

CCTV.com  2008年06月24日 01:0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

专题: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唐召明)记者从汶川灾区回到北京,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总会不时惦挂着灾区那一位位朴实的民兵。因为他们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无畏,默默地托起抗震救灾的“太阳”。

  在汶川,记者见到的汶川县水田坪村民兵连长康厚成,是位个子不高、身体敦实的山里汉子。这位貌不惊人的民兵连长,在灾难面前显出了“英雄本色”。

  5月12日14时20分,康厚成骑自行车到漩口镇人民武装部汇报工作。几分钟后,一阵强烈的震动将他从自行车上摔了出去,手被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他翻起身,浓浓的尘烟遮住了视线,大地在不停地颤动。来不及记挂家人,他飞快地向漩口小学跑去。

  一路上,余震不断,残砖断瓦不时从道路两旁摇摇欲坠的房屋上掉落下来,但他专注地往前冲,冲到了小学,冲进了随时可能坍塌的教室,左手夹一个,右手夹一个,奋力冲出教室,放下孩子,又一次冲了进去。

  “两个、四个、六个……”在与死神的一次次较量中,孩子们得救了。

  “救命、救命……”伴着一个孩子的哭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突然又从二楼的教室里传了出来。

  “不好,还有孩子!”他再一次冲了进去。此时,余震袭来,楼道顿时像簸箕一样抖了起来。他的手被楼梯的扶手划破了,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袖。闯进教室,一个女孩正缩着身子躲在门后,他抱起女孩,尽量用身子遮住女孩的身体,迅速朝一楼冲去。这时,一些砖块从三楼断裂的楼梯上落下,砸在他的背上,剧烈的疼痛几乎让他晕了过去。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将这名女孩救了出来。

  学校的学生,在康厚成和其他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全部获救,可康厚成的家却被无情的地震毁坏,所幸父母无伤亡。

  今年35岁的高勤是汶川县映秀镇民兵应急排的一名班长。地震前,他刚送走了正在小学读书、年仅10岁的儿子,并答应星期天为儿子买一台复读机。可是,随着天旋地转的强烈地震,诺言瞬间变成了他终身的遗憾。地震使他失去了乖巧的儿子,爱妻也受重伤被送往成都医治。

  作为一名民兵班长,他在经受短暂的悲伤之后,毅然选择了坚强。他含泪对妻子说:“对不起!我不能照顾你了。废墟中还有不少的父老乡亲等着我去抢救,我希望有更多的受困者能与家人团聚。”

  离开妻子,他立即投入到紧张而又繁重的抗震救灾中。地震后的两天,他没有睡一个囫囵觉,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中搜寻受困的群众。没有挖掘工具,他就用手挖;没有呼吸工具,他就采用人工呼吸;手破脸伤了,简单处理后,他又投入新的战斗。好几次他都因过度疲劳而休克,可他仍不愿停歇,坚持要求同大家一起搜寻幸存者。

  5月14日,他率领民兵沿“213”国道搜寻。突然,路边泥土中传来一阵细微的声音。他停住脚步,侧耳细听,“救命、救命”,一阵微弱的声音从泥土中传出。“快,里面有人,赶快挖。”由于缺少挖掘工具,他和战友只能用双手不停地掏挖,指甲翻了,手挖破了,他全然不知疼痛。慢慢地,一位身体虚弱的老人出现在大家面前,顾不得疼痛,他背上老人迅速送往救治点,老人终于得救了。事后,老人逢人便说:“汶川民兵是好样的!”

  抗震救灾中,他不顾疲劳,不怕流血,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先后疏散人员2000余人,抢救伤员320余人,帮助受灾群众搭建帐篷300余顶,组织分发救灾物资30多吨。

  记者还见到了一位女民兵“英雄”——王晓燕,她今年33岁,现任汶川县漩口镇古溪沟村支委。

  6月12日18时,汶川县漩口镇古溪沟村接到汶川县人民武装部的命令,要求迅速组织民兵前往映秀镇大红崖,转运“5·31”直升机空难者。随着民兵连长赵伟的召唤,全村15名民兵迅速集结。队伍集结完毕,即将出发,民兵连长赵伟望着连队唯一的女性王晓燕,忍不住命令道:“王晓燕,出列。其余人员出发!”可是倔强的王晓燕没有听从连长的命令,毅然随着队伍踏上前往映秀镇大红崖的行程。

  大红崖位于映秀镇西北五公里处。这里山势陡峭、荆棘丛生,在二台山,由于山体大面积滑坡,踩在碎裂的石块上,人随时有滑入悬崖和被滚落的石块击中的可能。王晓燕凭着过人的胆量,第一个猫腰前行,碎石随着她前行的脚步不断掉落。手被划出了一道道血痕,鲜血染红了整个手掌,但王晓燕毅然选择了前行。谈及此事时,王晓燕告诉记者:“是党员就不怕困难,是民兵就要冲在前面,退缩是懦夫的选择。”

  当天傍晚,队伍急行30多公里至第5号营地——海拔2500米的火烧杠时,陡峭的山壁、万丈的深渊再一次挡住了大家的去路。此时,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福耀也赶到了。他看着满身泥泞、衣衫破烂、双手布满血痕的王晓燕,哽咽着说:“好,阿坝民兵的榜样!”为了安全,他断然拒绝了她随队前行的请求。

  “当不了转运队员,我就当‘运粮官’。”王晓燕提出了新的请求。看着眼前这位坚毅的女民兵,王副主任只能含泪不住地点头。3号营地与5号营地距离近8公里,海拔差近1000米。为了让转运人员能吃上食物,保持充沛的体力,王晓燕不顾劳累和伤痛,背上背囊迅速向3号营地跑去。

  夜晚,天下起了瓢泼大雨,原本崎岖的山路更为艰难,多次跌倒、浑身泥泞的她总是一次次艰难地爬起来,又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前行。经过昼夜奔袭,王晓燕长途跋涉近70公里,往返运送食品近75公斤,为顺利转运空难人员遗体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责编:王玉西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