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纪念长城抗战75周年特别节目——长城往事(上)

 

CCTV.com  2008年04月15日 00:13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点击看视频>>>

    在70多年前的长城沿线,一群中国军人奋勇抗敌,血染疆场,留下了一段悲壮的记忆,这些威震敌胆的忠勇将士究竟安身何处?追寻往事,缅怀英灵,热心志愿者踏上怎样的寻亲之旅,他们又如何使先烈魂归故土?纪念长城抗战75周年,《军事纪实》本期(下期、正在)播出两集纪录片《长城往事》上集。

    2007年6月的一天,几位来自北京的长城研究者,前往罗文峪长城考察。罗文峪长城始建于明代,地处河北省遵化县石门镇。就在他们路过石门镇的时候,镇上的一座“国民第29军抗日烈士陵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陵园的面积并不大,但从这座墓碑上的文字看,这里埋葬的是与侵华日军作战牺牲的中国军人,时间是1933年,距今已整整过去了70多年。由于是合葬,碑石并没有注明牺牲者的人数和姓名。而就在这座坟茔的旁侧,他们看到了另外的几块墓碑。

    张保田 长城文化研究者:

    三块墓碑,上面还刻着他们的籍贯,有一个河北,有一个姜殿德少尉排长他是河北怀来张官营,还有一个是尹良民少尉,他是安徽太和的西小营庄,还有一个张华邦他是河南柘城的西北候店人。

    在这三块墓碑上,清楚地刻着烈士的名字、军衔、年龄、籍贯。三名烈士牺牲时,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29岁,他们都来自同一支部队:国民革命军第29军暂编第2师。7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墓碑为什么能够留存至今?国民第29军又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这段资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惟一一段国民29军操练时的影像纪录。基于70多年前的摄录技术,或许当时的拍摄者所用的摄影机还无法采制当时的现场声音,但从这些衣着朴素、挥舞大刀的中国军人身上,不难看出他们的训练是如何的规整,神情又是如何的专注。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当时29军全军是什么样一种状况,全军只有山野炮十几枚,机关枪不过百挺,所以很多士兵他没有枪支。怎么办?当时就每人打制了一把大刀。29军“大刀片”就在全中国都很闻名,那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一听到29军大刀片,就会闻风丧胆,谈刀色变。

    国民革命军第29军,起源于爱国名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1930年前后驻扎于山西,后来驻防于河北省张家口一带。由于受到国民政府当局的排挤,他们配发的枪械十分简陋,他们的武器以自制的大刀为主。

    何 瑗 原国民29军109旅副旅长何基沣之子:

    我父亲那时候跟我说过,(他们)打起枪来还经常卡壳,一卡壳,上山背着这枪,老打脚后跟,所以战士们有的就把枪给扔了,还不如个烧火棍。所以战士们打起仗来就是手榴弹、大刀就这两样。远了就扔手榴弹,近了就是冲到敌人跟前用大刀拼。

    戈 斌 原国民29军秘书长戈定远之子:

    刀磨着非常锋利,一刀,就会象砍瓜切菜一样,那头就骨碌碌滚走了…等于是交手两三个回合,人头就会落地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中。1933年1月1日,侵华日军进攻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1933年3月上旬,由宋哲元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奉命防守东起迁安冷口,西至遵化马兰峪一线的长城要塞,喜峰口就是其中重点防御的关口。

    刘禾田 河北省迁西县政协文史办原主任:

    喜峰口的战略位置特重要,日本很早就到人家军事地图上了。侵略中国的内地可以从喜峰口进,要不就是山海关进,那也是重要的口。喜峰口在古代就是,明清以来从明朝朱棣把首都搬到北京以后,喜峰口长城就成了重要的关口。

    喜峰口地处河北省迁西县,这里群峰矗立,地势险要,长城依山蜿蜒,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喜峰口失守,日军将会直接逼近北方重要城市北平和天津。

    1933年3月9日,日本关东军混成第14旅赶往喜峰口,而与此同时,刚刚接到防务任务的29军第37师217团团长王长海,也迅速带领部队向喜峰口进军。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全团两千余名官兵,由遵化县城跑步前进,赶往一百二十里之外的喜峰口。

    李慧兰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他们行军都打绑腿,飞毛腿。所谓飞毛腿就是一夜行军180里、140里满不在乎,哗的就走了,就这办法,敌人觉得你们破军队连个车都没有,别说飞机,不可能有飞机。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日军它的优势,虽然它的兵力比较少,它的武器装备比较先进,并且他的后勤补给也非常迅速,也比较完善,运输机动能力也比较强。

    3月10日上午,就在217团先头部队赶到喜峰口南门关外时,凭借机械化运输装备的日军已经占据了喜峰口东北侧的长城高地。此时,两军相隔仅有五六百米的距离,一场充满血腥的激战一触即发。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那时候中国军队赶去的时候,在军事上它是处于劣势,在军事态势上属于劣势,远道而来,敌人又占据有利地形。

    日军居高临下先发制人,第29军217团刚刚到达喜峰口,便受到了日军炮火的猛烈攻击。

    任振儒 河北省迁西县广播电视局干部:

    日本装备比较精良,它有山炮也叫过山炮,野炮。日本同时还有飞机掩护进行轰炸。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在那种情况下,29军将士并没有退缩,而是挥动大刀,冲上高山长城,与敌军展开肉搏。

    霎那间,喜峰口战地布满杀机,在短短几百米的通道上,满怀卫国杀敌勇气和决心的217团官兵,挥舞着手中的大刀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把高山长城夺回来,夺回来之后,由于日本的炮兵用炮火攻击,高山长城又失去了。

    李慧兰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咱们是劣势武器,就是往山上拼,这么硬夺,所以咱们牺牲太大了。

    由于双方武器装备悬殊,喜峰口阵地失而复得后不久,又在炮火中陷入了敌军手中。而日军乘机再次发动了炮火袭击,企图攻占喜峰口东侧的老婆山阵地。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两个连守在老婆山,和日军隔山对峙,当时由于日军有炮火的优势,所以咱们两个连伤亡过半,在这种情况下,赵登禹将军亲自率领王保良的特务营五百人,赶到老婆山增援。

    担任国民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的赵登禹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自少年时就开始学习中国武术,刀枪剑棒样样精通,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 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任109旅旅长。

    就在赵登禹将军带领特务营500名大刀队队员赶到老婆山的时候,正好赶上日军的第二次进攻,考虑到部队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赵登禹改变策略,把特务营和先期到达的217团官兵化整为零,悄悄隐蔽到了树木、山洞等沟凹的地方,伺机杀敌。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当时日军涌上山头以后,中国军队趁势杀出,把日军打得措手不及,五百大刀一起挥舞,当时刀光剑影,日军完全吓呆了,鬼哭狼嚎一片,很多人甚至来不及招架,就身首异处,做了刀下之鬼。当时中国军队有一勇士王文论的士兵,他一个人就砍杀十多名,大概是16名、17名日本兵。

    在第29军当天的作战电文中,记下了这次激战的情况:“此役,计毙敌人当在五百名以上,夺机关枪十架,我伤亡士兵约百余名。”

    以百余名的伤亡能够毙敌五百多人,在当时堪称一个奇迹,这极大地振奋了爱国军人的杀敌决心,而历史也永远地记住了发生在喜峰口老婆山阵地的这场战斗,那一天是1933年的3月10日。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当时这个场面,即便今天咱们先进的影视技术,也难以再现。中国军人就靠大刀片,和日军展开肉搏战,打退了日军。

    这个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石门镇的“国民第29军抗日烈士陵园”,距离当年的喜峰口战场七十多公里的路程,那么,在喜峰口战斗中阵亡的官兵是否安葬在了这个陵园?三块墓碑的主人是否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军人呢?

    张保田 长城文化研究者:

    牺牲官兵的墓碑呢,他的服役,他的上款服役的部队29军2师1营1连,几团几营几连很清晰。

    根据第29军作战电文中的记载,参加此次战斗的是29军第37师109旅,而几块墓碑上写的却都是29军第2师。显然,这是两支不同的队伍,那么,第2师的这些军人又是在哪里牺牲的呢?

    这是位于石门镇北部十多公里的罗文峪长城,也是当年国民第29军参加长城抗战的一个重要战场。时至今日,留在城墙砖石上的弹孔仍然清晰可辨。这本珍藏于研究者手中的《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志集》,就曾记录下“长城抗战”中罗文峪之战的情况。而参加罗文峪战斗的第29军部队,正是第2师。

    “敌人于喜峰口方面失败后,即移其全力猛攻罗文峪,山楂峪一带。我总指挥宋(哲元)亦料敌将有是种计划,即命令骁勇善战之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负责扼守喜峰口以西各要隘。”

    1933年3月15日,接到驻守命令的第2师师长刘汝明带领部队,连夜向喜峰口西部的罗文峪方向转战。

    罗文峪长城位于遵化县城以北10公里,是承德通向遵化的重要通道,也是长城沿线的一个重要关隘。

    李慧兰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汝明一听,带着军队一晚上就到了。整个(罗文峪)全都是,防线都布置好了……他是一个极有战斗经验的老军长,他到29军甘心做师长,而且没有正式编号,叫做暂编第二师,没有正式编号,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考虑到我得先得名再打仗,说今天晚上必须守(罗文峪)。

    3月16日上午8时左右,一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在罗文峪打响了。29军第2师官兵以长城为阵地,对来势凶猛的侵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洪源 长城文化研究者:

    日军有坦克、装甲车和充足的弹药,良好的枪支、机枪和步枪,甚至还有更多的各种重型火炮和山炮,当时29军只有十几门军属的山炮,而且还是小口径的,所以在炮火方面是很差,日本军队在当时有绝对的优势。

    日军集中炮火向罗文峪长城轰击,原本完整的城墙顿时被炸得砖石横飞。尽管如此,驻防官兵始终坚守在阵地,准备同进攻的敌人决战。

    李慧兰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人都站在战壕里头,因为要防止敌人的枪打过来,所以都站到战壕里头,所以等到敌人一接近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了,抢着跳出战壕来跟敌人打仗。

    何 瑗 原国民29军109旅副旅长何基沣之子:

    我们把这个战士们就在战壕里趴着,趴着等于敌人上来了,这些战士们抱着大刀,大刀队有一招叫就地十八滚,就是从山坡上往下轱辘,轱辘下去到日本鬼子人群里头,就杀起来了,都那么干。

    尽管29军所用武器多为土枪、大刀,但杀敌心切的官兵,硬是凭着勇猛的斗志击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日军屡战屡败,停止攻击后向阵地开始了疯狂的炮火轰炸。

    李晓亮 长城文化研究者:

    日军就是出动山炮、密集的炮火,有时候在那种情况一天发射炮弹几百发,炸着咱们长城砖石满天飞,但是我们的29军将士们,依托着长城沿线,就死死把住这个关口。

    这些照片就是罗文峪战斗前的古长城原貌。70多年前,侵略者肆虐的炮火给这段长城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创。而面对日军倾泻如雨的炮弹,刘汝明带领的国民第29军第2师全体官兵浴血奋战,始终没有让日军越过罗文峪长城。在《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志集》中,对日军的败退有这样的描述:

    “17、18两日虽力攻无效,弹药将尽,补充乏术。终依第八师团命令:残留一部兵力于龙王庙附近,使其对罗文峪方面加以警戒,主力于二十五日归还承德。”

    洪 峰 长城文化者:

    弹药将近,补发无数。就是说连他的炮弹都快打完了,补不上去这样的地步,可以说多么的惨烈,(日军)最后打的三天,他说主力退回承德,这仗不打了,起码我们不攻了。

    就这样,血战整整持续了三天,国民29军第2师以伤亡1700余人的代价,杀敌3000多人。罗文峪之战再次挫伤了日军的元气。日军不得不向承德方向撤退。

    吴慧生 河北省迁西县文联主席:

    所谓骄兵必败,日军正是狂妄低估了中华民族,低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军队,所以他们才落了个失败的下场。

    国民29军用大刀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大炮,用血肉之躯创造了长城抗战的奇迹。而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忠勇壮士,也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战斗结束后,国民29军在罗文峪十多公里外的石门镇修建了这个“国民第29军抗日烈士陵园”,墓碑上的三名烈士就是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的。

    对于29军壮士的抗敌经历,几位长城研究者早就心怀崇敬。那一天,他们在陵园内的“阵亡烈士公墓”前伫立了很久。而在同陵园管理员老席的交谈中,他们却意外得知,几十年来三名烈士的亲人还从未来过这里。

    张保田 长城文化研究者:

    当时我们做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他们为民族独立牺牲的消息,没有传回家乡,这是基本判断。

    洪 峰 长城文化研究者: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通讯工具,顶多可能一年两年发一封信就不错了,部队老是迁移,特别是33年长城抗战以来,他们部队一直没有停过运动,所以家里头孩子当兵,一般可能若干年不知道音信,这是非常正常的。

    想到牺牲的壮士未能魂归故里,几位热心的长城研究者当即决定,要为墓碑上刻有姓名和籍贯的三位烈士寻找家乡的亲人。

    张保田 长城文化研究者:

    每个人都有爹妈,但是他们真的把生命放在那了,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恰好又在我们长城考察中,我们就有条件,我们就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寻家乡、把他牺牲的消息传回到他们的家乡去。

    然而,尽管烈士墓碑上写明的省份村庄都算完整,但70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三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还能够找到吗?

    洪 峰 长城文化研究者:

    我想因为毕竟他没有结婚,不抱着他们有直系亲属在的希望,只能这么说。因为那时候他们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多岁,要说军官也是二十六七岁,排长连长啊,当然越是基层死亡越多,这些人都是未婚,没有后代。

    2007年7月,长城文化研究者张保田回到北京后,用“老普”的网名,在互联网上的论坛发出了“为国民29军抗战烈士寻家乡寻亲人”活动的帖子。

    李晓明 长城文化研究者:

    老普在两个论坛上发帖子,就是根据这个寻亲,两个论坛的网友也提供很多信息,查地图用网上搜,是不是原来的村庄。

    张保田的帖子发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有数百名网友纷纷回应支持这一活动。为了尽快为国民29军烈士找到家乡和亲人,十几名在北京的网友成为这一活动的志愿者,他们决定首先去往河北省怀来县,寻找29军少尉排长姜殿德家乡的亲人。但时隔70多年,姜殿德烈士墓碑上所写的家乡“河北怀来县张官营村”还会存在吗?他们的这次寻找会有结果吗?

    2007年7月10日上午8时,寻亲志愿者们准时踏上了为姜殿德烈士寻亲的路程。

    洪 源 长城文化研究者:

    我们带着疑问和心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大家非常积极的心情,早晨聚集在一起,沿着京张高速公路,向张家营村走去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速度很快。

    让这些寻访者感到欣慰的是,70多年前的张官营村今天还叫张官营。于是,他们开始向当地的村民试探着打听,看看有没有人知道姜殿德烈士的相关信息。

    男:姜殿德是什么人?

    老人:当兵的当兵的。就是姜殿富嘛他哥是姜殿富嘛。当兵叫姜殿德,回家叫姜殿定富嘛。

    男:当的是什么兵知道吗?

    老人:他是残疾军人嘛。

    男:现在还活着?

    老人:还活着呢。

    男:哪是另一个人,不是这个人。

    本以为村民了解姜殿德的情况,然而仔细打听后,大家才知道村民们说的姜殿富并非是要找的姜殿德的亲属。由于姜姓在张官营村是个大姓,连续问过几个村民,他们都不知道姜殿德究竟会是哪一家的亲属。在这个陌生的村庄,热心寻访的志愿者能够如愿找到姜殿德烈士的亲人吗?陵园中的那座“阵亡将士公墓”还会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明天请继续收看《长城往事》(下集)。

责编:尚艳蓉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