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暖的笑脸:
看看我上不上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党办提供)
这些孩子来自贵州盘县,地处乌蒙山区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是国家级贫困县。她们都是从未离开过大山的苗族、彝族、白族和汉族孩子,她们不仅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参观故宫博物院,还第一次登上了长城,拍完照都争先恐后抢着看看自己上不上相。
2005年3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贵州记者站记者在贵州盘县深入采访中,看到了大山中贫瘠的土地和闭塞的彝族苗族山寨——没有资源、没有灌溉水源、没有公路,土豆、玉米是当地人的主食……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默默地记录下了这真实的景象。很快,10名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家庭小学生得到了国际台新闻中心国内部党支部资助。这些孩子体会到了来自北京、来自国际台的关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机关党委从2006年起,开始举办“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系列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贵州省盘县山区的贫困学生来北京欢度“六一”儿童节,同时在国际台发起捐助盘县山区贫困学生的活动;并先后组织两批国际台青年记者回访贵州,赠送捐助款项和物资。青年记者们深入盘县六个乡镇的几十个村寨,慰问贫困家庭,把国际台职工捐献的助学款和学习用品交到贫困学生手中。盘县县委副书记谢承厚在马场乡举行的捐助仪式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同志们不畏路途的巅簸、艰辛和疲劳,先后深入到我县普田、保基、四格、坪地、马场等乡镇贫困学生家庭;每到一处,不但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还对贫困学生及其父母关怀备至、嘘寒问暧,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2006年国际台举办的捐款活动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在来台录制节目后,专程来到“电困山区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他表示,这个活动很好,很有意义,体现了国际台职工的爱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活动启动仪式。
“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活动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青网等中央媒体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在京媒体,都对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贵州电视台、广播电台和贵州日报等当地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采访报道。同时,国际台的43种语言广播和网站也对“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活动进行了充分报道。此次活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良好影响。
“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 活动对国际台各项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青年记者们通过深入的现场采访,培养了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国际台对这一活动制作的节目在国内外各项评奖中纷纷获奖。其中英语中心制作的专题节目《一次改变人生的旅程》,在首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媒体大奖评奖中,获得广播类节目最高奖一等奖。
“电波牵手山里娃——CRI爱心之旅”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国际台的一个长期项目。两年来,受国际台资助的盘县贫困中小学生、高中生达上百人,有的高中生已经考入了大学。现为贵阳学院一年级学生的王家进说:“在我即将面临失学时,是你们伸出援助之手,将我带入知识的殿堂。在你们的大力支持下,我能够顺利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我一定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继续在求学的道路上前进,希望有一天能够学有所成,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目前,国际台捐助给盘县贫困学生的助学款已达十几万元,近70名中小学生成为国际台长期资助对象。
用爱浇灌希望之花(拉萨晚报提供)
暖阳普照雪域高原。在位于拉萨市色拉路的一处小院内,一位老人正在将一件件包裹打开,挑选出最厚、最能御寒的衣物来,按照自己事先收到的“求助单”准备着所需。已经是72岁高龄的坚站老人干起活来却比年轻人还有激情,应为他做的是自己已经坚持了17年的助学事业。1986年,由于身体原因,坚站从西藏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提前退休了,可忙碌了大半生的他感觉浑身不自在,于是跟几位退休的“老战友”一块成立了一个“援助小组”,开始了助学方面的工作。 他的想法简单而执拗:“因为我以前没有读书,在工作的时候吃过没文化的苦,现在我就想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贡献帮助农牧区想要学习的孩子。”
1991年,坚站靠自己有限的积蓄办了个小商店,生意非常不错。所赚利润除了留一部分扩大经营范围以外,全部拿出来帮助了贫困学生和奖励了优秀师生。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柳吾乡西嘎小学是坚站筹资修建的第一所学校。从拉萨到日喀则往返500多公里,坚站往西嘎村跑了20多趟,找“老战友”商量,同村干部协商,经县教育局批准,最后他怀揣着多方筹来的8万元现金来到了西嘎村。花钱买材料,号召村民出工出力,一个月后,8间新校舍盖了起来。新校舍有了,他又配置了电教设备,还送去各类图书。
像这样的小学,坚站仅在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就先后修建了6所。除了盖学校,他和“援助小组”的“老战友”们还往其他有困难的村办小学校送东西,受他捐助的学校有30多所。尽管自己的付出为数以万计的孩子的换来了希望,但坚站对助学事业近乎痴迷的态度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就在他满怀热情地将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助学事业上时,陪伴自己走过了大半生,并为自己生育有三个子女的老伴向他提出了离婚。
家庭的突变并没有让坚站停止助学工作,反而变得更加投入了。受父亲的影响,姐弟三人也非常热衷于教育事业和助学等公益事业。在大学毕业后,大女儿选择了在某国际环保组织工作,儿子当了人民教师,做了一名检察官的小女儿也是经常在节假日跟他去各地发放助学物资。“爸爸平时十分节俭,从来不允许我们为他买奢侈品,他穿的衣服都是地摊货,一身衣服也花不了50元钱,脚上那双旅游鞋都穿了5年了……”
17年过去了,当年“援助小组”的“老战友”有的已去世,有的生病不能动,只有坚站还坚持着自己的“助学马拉松”。他说:“我看到社会上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我从心里感到高兴。我希望大家都来关心教育、发展教育。”
老人没有失望,如今他不仅是网络助学团体“格桑花西部助学”中年龄最大的义工,还受邀担任了西藏第一个助学社团——雪域阳光助学基金会的法人代表和名誉会长。现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义工和助学人士跟他站在一起,共同为助学事业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