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2月7日专电(新华社记者段菁菁)往年的大年三十,许多人还在上班或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今年的大年三十是《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颁布后的第一个假日除夕,街头不见了匆忙赶路的行人,许多人已开始享受着这个“久违”的大年三十。
安安心心喝“分岁”酒
“这下可以安安心心喝‘分岁’酒了。”年近六旬的杭州市民管文娴兴奋地对记者说。管阿姨一家是典型的四世同堂,全家老老少少加起来有十几口人。对管阿姨来说,虽说孩子们都在一个城市,但往年的除夕白天儿女们仍在上班,因为没有人帮忙,在家里管阿姨和老伴两个人弄一大桌饭也成了犯难的事情,管阿姨一家也就加入了饭店吃年夜饭的大军中。
“但饭店难订,所以,‘分岁’饭前年在腊月二十八就吃了,去年是腊月二十九。”管阿姨说,要想在除夕夜凑齐三家人吃顿“分岁”饭变成了一件大难事。而且总在饭店吃,几年下来,大家总感觉少了年味,多了一点匆忙。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新年,传统新年还是要传统地过才有意义。年夜饭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管阿姨说,已经七八年,“分岁”饭没有一顿是在除夕吃的。孙子一辈的,已经不知道“分岁”的意义了。
今年除夕成了假日,管阿姨决定除夕中午就将儿女们召集到家里来,全家大小不必来回赶场。而儿女们也是心有灵犀,早早就商量过,除夕每家带几个菜,来露露手艺。
从从容容回家过年
往年的除夕不在春节长假里,人们往往是在暮色中伴着除旧迎新的爆竹声,匆忙赶回家吃年夜饭。而今年的除夕,人们可以从容地与家人一起尽享“过大年”的乐趣。
除夕之夜回到父母身边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是不少外出打工者过年最大的愿望。在北京工作的张严已有三年没回家吃年夜饭,今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张严深有感触地说:“除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往年除夕单列在大假之外了,其实除夕是最关键的。往年我初一才能到家,家里人也吃过年夜饭了,但今年不一样,大年三十提前放假,我觉得特别高兴,我能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春节。”
过大年,穿新衣,是人们另一种除旧迎新的形式。在银行工作的宋?月说,去年的除夕她是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给自己买了一身新衣服,今年就不用这么紧张了,早上出去逛街,有充足的时间购物。“穿上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和家人一块吃年夜饭,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小时候。”她说。
欢欢喜喜重拾民俗
今年的春节假期调整,从除夕开始放假,看上去不过是放假日期的变化。专家指出,其实其文化意义和内涵很深远,有利于春节习俗在百姓生活中的恢复与重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徐艺乙说,除夕这一天的活动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是吃年夜饭,这其中也包括全家人一起忙年夜饭的过程,应该是亲情的最佳体现。除此之外,以前人们还会在除夕这天贴春联、挂灯笼、贴剪纸,在家里挂上“岁朝图”等年画。有些家庭还会在年夜饭前举行祭祖、接灶王爷等活动,年夜饭后,会摆上花生、瓜子,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
但近几十年来,由于除夕当天没有假期,人们没有时间与家人一起做年夜饭,更没有时间贴春联、挂年画,这些传统习俗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尤其是一些都市中的年轻人,除了年夜饭、放鞭炮之外,对其他的习俗很不了解。
徐艺乙说,除夕这一天有很丰富的民俗内容,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以家庭为单位去做,去体验,而除夕放假为人们重新拾起传统民俗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责编:李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