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新华网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郑天虹 赖少芬)22日11时30分,21日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体浮出水面。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见36根底梁。
我们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接触到了“丝绸之路”,它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其实,除了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这条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历史,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只是,缺少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所以,1987年,当沉睡800年的“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偶然发现,历史界和考古界都震惊了;2002年,当考古专员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就捞起了四千多件精美绝伦的文物,“海上敦煌”、“考古影响堪比兵马俑”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第一次,国家文物局提出“整体打捞”的水下考古方案;第一次,投入1.5个亿建造放置“南海一号”的“水晶宫”。这都是中国考古学界没有过的。
今天,沉睡800年、被考古专员勘查了20年的南宋商船终于浮出水面。
多等了20年,只为“中国捞”
“‘南海一号’是1987年偶然发现的,从古船本身和它装载的物品来看,它承载了太多的海洋文明,对中国的海上贸易史、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昨天举行的“南海一号”出水新闻发布会上,冯桂雄如是介绍。
冯桂雄是广东省阳江市市委宣传部部长。他口中的“偶然”有些讲头———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最后沉入海底,具体位置不详。
之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在1987年的一天,声纳仪器测到水下有“东西”,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就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虽然所有瓷器都成了碎片,但英国人兴奋不已,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沉船内的大批宝物,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为了防止类似当年莫高窟的悲剧重演,中国方面中断了与英国的合作。
1989年,中日决定联合打捞“南海一号”。尽管英国研究专家曾于1987年标记了沉船位置,但由于水下勘探技术限制,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合作持续了5天后,日方因“打捞耗资巨大,获利难以确定”不肯继续合作打捞。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意识到,任何考古上的国际“合作”都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算计”在内,而要真正保护文物,“南海一号”必须“中国捞”。
南海一号,保护是逗号
此前20年,约30米长、10米宽的“南海一号”沉船静静躺在海面下20米深处。由于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历尽近千年,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
“南海一号”出水后,将被放置在耗资1.5亿的“水晶宫”内永久保存。由于“南海一号”在海里已经自然形成了与海底环境的平衡,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这个平衡被打破,会不会“水土不服”?
广东省阳江文化局局长、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筹建办主任冯绍文称,“南海一号”入驻的“水晶宫”将通过人工合成提供“南海一号”在水下所处环境相似的温度、盐分、微生物、压力,但他同时直言,由于水下文物的保护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在海底淤泥里的木器、铁器、银器、瓷器等文物来到陆地后如何保护确实是一个新课题。
此外,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对于水晶宫的水环境测试还没有完成,但根据日程安排,“南海一号”离开海床后将于本月28日正式进入水晶宫。对于记者提出的如何确保“南海一号”环境调节的问题,冯绍文说,在最初的日子,不会打开“南海一号”的沉箱,与此同时,水晶宫会用海水进行补给,其入口会用海泥密封。
据悉,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望于明年底开馆。水晶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水晶宫”两侧的长廊上观看考古的全过程。
责编:王玉西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