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进一步形成推动海西建设的精神力量

 

CCTV.com  2007年12月04日 13:46  来源:  

    人民网讯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将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供精神支持。“三平精神”是新时期的福建精神。当前,福建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峡西岸”写入十七大报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全党的共同意志,得到方方面面的广泛认同。弘扬“三平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一是明确了方向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性问题。它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我国的发展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价值原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突出了指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我们,在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三是体现了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更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国内国外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潮中的主流与支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有机统一的整体,四个层面的内容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又区分层次、涵盖面广。对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性。同时,针对我国现阶段不同层次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思想状况,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等适用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海内外爱国者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反映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先导作用,对社会思潮是有力的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一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进行的空前艰巨复杂的伟大事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使我们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鼓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勇气,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全社会广泛的价值取向。二是为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坚实基础。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将极大地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三是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凝聚发展合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福建的具体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取向的接近,使人们超越民族、地域、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增进推动发展的共识和凝聚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而共同奋斗。

  二、“三平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省委书记卢展工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并强调指出“三平精神”是新时期的福建精神。“三平精神”既凝聚着福建人长期形成的精神品质,又展示出当代福建人的精神风貌;既表现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也体现了包括海外乡亲在内的广大福建群众的价值理念、道德品质,是福建地域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它更是福建人民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焕发的精神状态的突出反映,是以求真务实的理性、敢闯爱拼的勇气、爱国爱乡的情怀、博爱包容的胸襟为主要内容的福建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展现和最新概括。“三平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为全省人民所认同,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一)“三平精神”体现理想追求。党的十七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平精神”倡导“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体现了广大福建人身居平凡,却始终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始终坚持对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八闽儿女前赴后继,坚定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这一理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福建大地上涌现出以谷文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美好追求。改革开放新时期,福建人顺应潮流,更高站位,全方位融入国内外发展大势,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积极体现作为。“三平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期福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美好前景的坚定追求。“三平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脚踏实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三平精神”突出价值取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已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三平精神”倡导“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凸显出鲜明的价值取向。福建人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敢闯爱拼的胆识勇气。历史上,每当外敌入侵,福建人都奋起反抗,英勇救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事迹。闽籍华侨华人致富成才后不忘回馈社会,慷慨出资出力支援祖国和故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闽籍人士仅捐资家乡公益事业累计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在当今,从沿海到内地,从现代化大都市到广大农村,不论当地条件优与劣,只要有人居的地方就有福建人开拓进取的足迹。福州人的敬宗睦族,客家人的艰苦创业,闽南人的“爱拼会赢”,都展现了福建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开拓创新精神,体现了“三平精神”的价值取向。“三平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福建的现实表达。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福建人民始终保持着一种韧劲和冲劲,并升华为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三)“三平精神”强调道德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具体的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我们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三平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样,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对人们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基本要求;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尽职尽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职业和行为的道德底线。三明市宁化县石璧镇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和立足岗位默默奉献,将乐县消防战士郑忠华舍己救人英勇献身,都展示了当今福建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极强烈的责任感,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精神风貌和勇于抗灾救灾、重建家园、推进发展的责任意识,不断丰富和提升了“三平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推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以“三平精神”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三平精神”作为新时期的福建精神,既有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又有时代潮流的及时注入,是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弘扬“三平精神”,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励八闽儿女自强不息,从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一)弘扬“三平精神”,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党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在伟大的事业中创造出辉煌成就。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弘扬“三平精神”与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之中,成为矢志不移的信念追求和人生价值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必须把弘扬“三平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把弘扬“三平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落实中央部署,省委八届三次全会要求进一步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责任感,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开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二)弘扬“三平精神”,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培育高尚文明道德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平精神”的题中之义。我们要通过弘扬“三平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一要抓好基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把“三平精神”融入“知荣辱、育新人”系列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尊荣弃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二要具体深入。“三平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需要从自我开始,从身边做起,从点滴推进。要进一步深化全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弘扬“三平精神”与群众性的创建活动相结合,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依托,丰富创建活动的内涵。三要拓展领域。要把弘扬“三平精神”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到各个利益群体,凝聚全省上下的力量,集聚港澳侨台等各方面的力量,营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弘扬“三平精神”,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作风保障。“三平精神”贵在“干”,重在“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三平精神”,以好的作风、好的精神风貌投身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一要示范带头。广大党员要成为倡导和实践“三平精神”的模范,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正气,带头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体察疾苦,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以党的优良作风带队伍聚民心,促政风带民风。二要立足实干。作风建设不能坐而论道、闭门修炼,必须通过实践实干去培养、去展示。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谋求本地区、本行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使命,必须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福建的发展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干大事、创大业,以良好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三要小处着手。要引导人们志存高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点滴推进、追求远大,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要激励人们胸怀大局,在平静的工作中不计得失、竭尽全力、激情投入,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要敦促人们牢记使命,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懈努力、勤奋学习、掌握本领,确保工作尽职尽责。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多地需要我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在践行“三平精神”中,创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加辉煌的业绩。

责编:刘立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