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青海“民心工程”让困难群众热热乎乎过冬

 

CCTV.com  2007年12月04日 11:38  来源:  

    青海日报讯  每年10月15日是西宁集中供放暖气的日子,以此日为准,没有集中取暖设备的各家各户也早早储备燃料,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严冬。

    然而,对于居住在西宁市城西区北气象巷社区黄河路58号的金巧云夫妇来说,筹措燃料费却是每个冬日来临之时非常愁的一件事。金巧云的爱人马永昌原来是西宁市一家集体企业的职工,早些年前,企业解散后,马永昌失业在家。由于肢体残疾,他一直没找到工作,金巧云是家属。为了生存,俩人靠给宾馆、饭馆洗点桌布、窗帘挣点钱,好不容易将两个儿子供到技校毕业,打工所得入不敷出。

    在马永昌妹妹的帮衬下,夫妇俩在63平方米的家里安装了“土暖气”,但是一个取暖期下来,这几组暖气需要近千元的燃料费,这对于他们这样一个低收入家庭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一家人每天省吃俭用,紧缩银根,年后还是会为燃料费举债,取暖期还没过,煤就烧完了,全家人只有挨冻的份。

    2004年,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金巧云夫妇听到有冬季取暖补助的政策之后,喜出望外:“政府还是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百姓。”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冬季漫长,全省70%以上的地区取暖期达10个月,就在海拔较低的西宁地区取暖期也有6个月,全省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9.8摄氏度至零下41.8摄氏度。暖暖和和地过冬这样本来一个要求不高的事,却成了困难群众过冬时的一件难事。

    民生问题作为社会热点,其解决程度的高低,是直接衡量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如何的决定性指数。近年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通过实施一系列“民心工程”,让低收入群体分享发展成果。

    2004年,西宁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次调研,在财政还不是十分宽裕的情况下,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针对部分低保对象家庭冬季取暖困难较大这一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城市低保对象冬季取暖救助制度,并确定了取暖救助的发放标准:“三无人员”(指低保对象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的人员)400元,其他低保对象200元。尽管当时这一制度只在四个区实行,但是在政府财力拮据的情况下能拿出这笔“雪中送炭”的钱,足以让近2万户困难群众打心眼里“暖洋洋的”。

    11月24日,当记者走进西宁市城西区北气象巷社区72岁的杜芝玲老人家时,屋内热乎乎的。说起以前取暖的情况,老人紧锁眉头。她说:“家里就她一个人,以往到了冬天,用自己攒的一点钱买点煤,等到大家的暖气烧了半个月之后她才开始烧,大家还没停暖气她就早早停了。一天里也不敢放开了烧,总是白天烘烘,晚上钻被窝,那个冷飕飕的劲,真让人难心。”说起现在,老太太喜上眉梢。从2004年起,政府每年给她发放冬季取暖补贴,今年10月底又及时将冬季取暖补贴发到了她的手中,她可以在温暖的小屋内过冬了。

    随着低保人员对象的扩大,西宁市也相应地扩大了冬季取暖救助范围,提高了救助标准。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四区三县30815户74778人城镇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取暖救助范围。救助标准,四区“三无对象”提高到600元,其他低保对象增至400元。三县“三无对象”300元,其他低保对象150元。几年来,全市共为10.7万户次低保户对象发放取暖补助3002.46万元。

    冬季取暖救助政策让这些困难群众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10月底,双目失明的城东区北关街93号的托艾米乃老人从银行里取出了取暖补助费,她将手里的四张百元钞票摸了又摸,最后拿出一块小手绢包起来揣进了怀里。当托艾米乃第一次听说有冬季取暖补助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根本不相信,等钱拿到手里以后,老人激动不已:“自从区民政部门把我们家列为低保户后,每当我家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党和政府就为我家送来真切的关爱和生活的希望。政府真是做到了“扶贫济困解危难、执政为民暖人心”,在我们全家人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像托艾米乃一样,目前全市低保对象中有残疾人3949人,占全市低保对象总数的5.3%。同时,有近5万名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享受城市低保救助。当冬日不再成为难捱的日子,温暖的生活也就成了困难群众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冬至将至,大家又可以在自家温暖的小屋里包饺子吃了。 (马小雁)

责编:刘立

1/1

更多相关新闻